第12章 傳統 8 劣根性(3 / 3)

農民公共意識淡薄也有農民這個群體的整體性虛弱。家事國事天下隻是傳統知識分子的自信,農民可沒有這種豪邁的聯想。

中國傳統的鄉村經濟絕大部分都是以小家庭為單位精耕細作,隻有少部分田多的農戶有大規模雇傭耕種現象。幾畝田的耕種從效率上來說一家人甚至是一個人默默的幹是最高的,隻需要獨自的堅持。單幹一直是一種傳統,我們總是能看到一個老農夫跳著水桶天蒙蒙亮就到了田頭,等到天已黑,他卻還在田頭。農民不會等著與人一起出發去田間勞動,也不喜歡請別人與自己合作一起勞動。在一小塊田裏單幹勞動還是能出美好的前景,特別是蔬菜類種植。對很多農民來說,一個人的勞動來得爽快幹脆。看到別家地裏都是荒草,自己勞動的優勢也就體現出來了。狩獵民族狩獵時候分工明確,精密合作,這樣才能夠抓住蠻狠野豬甚至力大無窮的老虎;漁民出海,各司其職,通力協助,這樣才能抓到更多的魚。小規模農田作業的農民卻一直在自顧自的勞動中。

自顧自的勞動特定也就影響了農民在其他領域的合作。村民之間缺少情感上彼此的交流,慢慢就會變得對周圍人冷漠,鮮有豪爽和熱情。他們喜歡自娛自樂,一個人獨自喝老酒。缺乏合作意識的農民自顧自,晚上天沒有暗就關門睡覺,不去想外麵的世界。自顧自的農民不會產生現代足球或籃球,也永遠玩不好需要彼此合作的現代足球和籃球。

六、缺乏平等觀念,無視個體基本權利。

中國人有大一統的精神,中國農民同樣具有大一統理念。一個大一統存在的整體內部各個部分的功能是不一樣,如同人這個整體必定有頭有腳有腦,而決定人整體行動的大腦隻有一個,其他的都是從屬,聽從大腦指揮。這種主導和從屬關係為不平等的等級化秩序存在提供了合理性。農民大一統的理念從小就在家庭生活環境中確認。家庭大一統是家長製,父權主義是家長製的核心。一個家庭裏,家長淩駕於其他人頭上,什麼事情都是家長說了算。家長總認為自己代表了家庭,自己的意誌就是家庭的意誌,自己的行為抉擇也是家庭的整體走向,違反了自己的意誌或者不按照自己的行為抉擇去做就是違反了家庭的行為和意誌。在家庭外他可能平易近人,但是在家裏他獨斷專橫,不喜歡家人來改變他的決定。其他人沒有自主的權利和獨立的行為意誌。如果內部一個家庭成員鬧獨立就是不管整個家庭的利益,是一種自私的不負責的行為,家長對此深感不快。家庭成員在家長的權威下隻能忍氣吞聲,屈從於家長的安排,博一個孝的美名,隻寄希望於自己接班做家長。

家庭中的不平等秩序成為事實有感情的基礎。父母生孩子,孩子要靠父母撫養,這是天然的生育之恩。父母付出了很多,孩子們倒欠父母很多,有愧於父母,這是後天的養育之恩。父母的孩子與父母平等沒有道理,等級存在是天理。這種恩情下講平等那簡直是不忠不孝不義無情。長輩們是劃獎栽樹者,小字輩隻是乘船乘涼者。平等是亂了族,忘了根本。一個行業裏師傅是權威,徒弟要像龜兒子一樣的做事情,如果與師傅平起平坐那簡直是大逆不道。很多事物上麵也是可以佐證不平等的合理性。一個手伸出來手指有長短,如果長得一樣就變得不倫不類。客觀事物有天地、方位和時序。天地上下有別,如果平等那隻能乾坤顛倒。方位有東西南北、前後左右之別,沒有了這個不同方位如何確定。時序有先後順序,這又如何平等。天上是玉皇大帝,地下隻是凡夫俗子,兩者平等成何體統。

不平等自有不平等的一整套等級管理維持秩序,其最根本的是要對上尊崇和對上順從,並被稱為有禮:一個長輩帶著孩子遇到另一個長輩,他會教導要孩子低三下四。在很多的場合低地位的人要向高地位的人磕頭下跪禮拜。一個孩子亂插嘴會被家長訓斥,子女不順從父親的安排會被趕出家門,傳統家庭裏媳婦與婆婆爭理會被當兒子的丈夫打臉,這樣的行為明顯與自己的身份不符。上下、老幼各有序,多的是威嚴的族長和家長,多的是等級分明的族規家規。小人與大人就不僅僅是年齡上的差異,更是地位上等級分明。一個不懂大小的鄉人總是被長輩們討厭。絕對對上尊崇的同時反過來就瞧不起低他一等的人。年長的人看不起年輕人,長輩輕視下輩,嫡出瞧不起庶出,本族人瞧不起入贅的,本家人難看拖油瓶。傳統的大戶人家,正妻、小老婆和借腹生子的女人地位不一樣,他們生下來的兒子地位也不一樣。官宦人家和貧民人家的門檻有高低。其次是下對上絕對的信任,不懷疑。與西方人性本惡不同,中國農民認為“人性本善”。西方因為人性本惡而建立起了對有權人物防備的社會結構,而中國農民因為人性本善根深蒂固,隻想象著出完美人性的人物。鄉村這種完美人性典型人物的代表就是父母。父母都是偉大的,不會犯錯的,人格高大。父母的一切行為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即使錯了不對的也應該被原諒。不相信父母以及懷疑父母是不可取的。長輩的人性也是完美的,不信任長輩或者防備長輩也是不可取的。所以父母或者長輩即使擁有了家庭中的所有權力,也不必防備,一般都是無條件的相信。

不平等還有不平等的完美性。金字塔結構是最結實美觀的,階梯逐級而上式的殿堂是最神聖的。有大有小的家庭是最完整的,一言九鼎倒可以解決問題。圓桌會議沒有主客,平等顯得亂糟糟,大小一樣就主次不明,各抒己見的結果最後討論不出個結果。

不平等自有不平等的文化創建和道德提升。

第一、在精神思想上美化等級秩序,要求人們安心於等級參差有序的和諧。所謂有秩序就是排隊的時候有各自固定的位置,安位就序。如果按部就班,隊伍就非常整齊;如果強占別人的位置,隊伍就亂糟糟。一部影響中國古人思想的“易經”中說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意思是天為尊貴,地為低賤,這是確定下來了。人的貴賤地位也是同樣確定下來了。各人有各人固有的位置。在自己的位置上個人各守本分,厚道的生活,不越池,不犯上,不橫行,不淩下。在鄉間有很多規矩,都是古來就有的,要求後生小子們必須接受和遵守的,這些規矩中有很大一部分內容是維持既有等級秩序的。如果遵從了這些規則,那麼就是有禮、懂理、大氣、可教。

其次是強調感恩。喝水不忘挖井人。做下輩的不能忘記祖宗的功績,做孩子的不能忘記父母的撫養。這種感恩是具有強製性的要求,綁架了做下輩和做孩子的情感。孝忠、禮儀、廉恥都是屬於這個範疇。溫順的孝子對父親唯唯諾諾這是做兒子的道德,對自己的兒子那是嗬斥有加,其本質上就是父親和兒子等級不同的兩種身份,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延續關係,更是地位上的上下關係。孝順的媳婦盡心照料婆婆,是因為她是媳婦,等自己成了婆婆也會變得對媳婦苛刻,那是因為她現在是婆婆身份了。

第三、是在製度上製約個人的權力,維持等級秩序。控製財產權是製約個人的基本手段。家庭財產是集中統一管理的,家庭利益是首位。家庭裏還有人想獨立出去或者像與家長平起平坐那麼就會難堪,甚至被剝奪家庭財產所有權。一個大家庭裏兒子沒有財產控製權力,小媳婦更加沒有財產權。生養也會產生一種對下的基本權力。家庭內部管理上基本沒有平等可言,缺乏心平氣和平等的對話,居高臨下是一種狀態。棒頭、戒尺、訓斥、“吃栗子”等方式司空見怪。家裏如果出了敗家子是家門的不幸,這個敗家子就是害群之馬,輕者人人痛斥,重則會被家庭集體除名。清除害群之馬還能理解,但是家庭權利不斷延伸就把個人其他的很多權利都納入家長統一管理了。包括擇業、婚配、生育、收入分配、財產繼承等等。這種看似正確維護家庭這個群體的利益行為其實暗藏著把家庭意誌淩駕到個人基本權利的頭上,也就是剝奪了個人獨立存在的權利。有時個體的基本生存權也會被剝奪。

周家渡村子雖然沒有過戲劇中大名鼎鼎的女子沉塘侵犯個體基本權力事件,但是有記憶以來確實有過二起惡性埋人事件:

一起是周家渡有一個叫“店王”的青年因為吸食鴉片成癮,不僅挖空了父母的田產和積蓄還到處賒賬偷盜,其他幾個兄弟對此憤然不平,於是在一個高月風冷的夜晚家裏人一起先把這個鴉片鬼塞進一個麻袋,然後用鋤頭一陣亂敲,最後把大麻袋埋在了村後的山頭。青年失蹤了,家裏人若無其事,旁人也不奇怪。

另一起是周家渡有一個人加入了土匪黑幫。土匪黑幫為非一方,壞事做極。縣城裏總是三天兩頭的派人到這個人的家裏來抓人,卻又總是抓不到,“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官方黑幫人員每次都是順手把周家的其他人抓走。周家為此總是請人做保放人,不是請客送禮就是化銀兩,搞得這家其他人整天惶惶不安。

一個下雨夜,這個黑幫人員回到家就倒床上睡著了。家中其他人對這個人恨之入骨,他卻渾然不知。家裏人想報官但是一怕來不及二怕其他黑幫人員報仇,於是一合計下了狠心,一起把害人精打死了,然後用一隻大麻袋趁夜色埋到了深坑裏。人員失蹤了,黑幫派人來查問。最後總認為是其他環節中出了岔子,沒有懷疑到這個黑幫人員的家人。

家長製在家庭管理上會形成內緊外寬的家庭管理氛圍。因為自己家裏人,因此家長對其的要求特別的高,有時近乎於苛刻。很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總是一副冷冰冰的臉色。但是對家庭之外的人就比較客氣,表情也是和顏悅色。如果家裏人犯了錯,他下手會非常的狠;犯同樣的錯,不是家裏人就受罰很輕。家裏來了外甥就拿出好吃的給他,同樣情況卻不給自己的孩子。這種外鬆內緊的處事風格是家長製權威的異化。

不平等還是有不平等的好處。家長製由家長集中權力,這樣整個家庭看上去經濟實力就強大了。在一個會議堂裏設有一個主席台大家就覺得舒暢,能夠有人獨斷比亂哄哄的一片強多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確實是古老中國農村的精神,而不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典型。死捏著權力不放的公公或婆婆使整個家族看上去鐵板一塊,公公婆婆也以此為榮。中國傳統農耕文明典型的義門陳氏之所以能夠延續十五代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諧共處不分家,管理上必定等級秩序肅然,內部肯定必須要子弟們放棄平等思想和獨立想法。

這種不平等的精神有時會走向反麵。家長製下不堪忍受的兒子會反叛父親的管理,吵鬧著早點分家。分家以後他與父親的感情就一直不融洽。還有的會主動離家出走。民間神話裏的哪吒削肉還母,剔骨還父才算割斷了依附關係,哪吒才獲得了自由。民國時期的很多進步青年最後隻能是與家庭斷裂關係來獲得自己的自由。

鄉村自古就有的這種不平等的等級秩序也是中國傳統政治等級思想形成的基礎。家長製的發展就是一個家族範圍裏的族長製,族長在一個家族裏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他的話可以成為法律。家長製族長製再發展就是一個國家範圍內的皇權集中製,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天無二日,人無二主,這種共主思想深入人心。《資治通鑒》開篇中雲: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製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這是基本的政治管理倫理。君臣名分已定,就不要再爭搶了。這裏,皇帝是權力集中的象征,其實真正的權力在於皇帝身後的政府。政府無所不管,無所不能,無所不達。對父母絕對信任的思想延伸就是對國家管理機器的絕對信任,總想著他們也是為了老百姓好,懷疑上麵沒有必要。即使上麵犯錯,但是出發點是好的,隻是執行犯小錯。偉大的父母之愛也提升到了愛民如子的皇帝。

等級秩序如果被破壞就會無法無天,小人猖獗。權力分散隻會分崩離析,你搶我奪,爭擾紛紛,最後受苦的還是老百姓。縱觀中國曆史,農民受害最深的莫過於皇權旁落政府權威喪失的時候,晉末這樣、唐末這樣,明末是這樣,清末也是這樣。這個時候一般就是強盜、土匪、流寇、痞子耀武揚威的時候,而本本分分的農民隻能任其宰割。中國農民知道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要壓製住人的無止境的欲望就得有一種高壓一統的政治環境。與其讓各式各樣的小人當道稱霸,還不如權力集中到一個人身上,斷絕其他人的欲望。與其被無休止的任由小人盜搶,還不如讓皇帝一個人明搶安心。於是國人都是想方設法去建立和維護權力集中於一人的政治體係,總覺得這樣的等級政治秩序符合社會的穩定。中國農民同樣希望權力集中,隻是希望集權者能夠為民做主,有母儀天下的胸懷。如果有冤屈,上京告狀,皇帝能夠主持公道,整治壞人,那是多麼的快哉。所以,曆史上大一統的價值觀就不僅僅是秦始皇的夢想,也是下層小民的一種祈求。

政治層麵的等級思想反過來就決定了中國農民的政治地位,中國農民就成了權力空間窄小的小民。農民們自己也認為隻是一介小民,隻配種地謀生,並受政府管理,順從政府的管理,甘於受製於政府隨意製定的法令與規定。在任何“上麵”的人麵前,農民就會自我矮小。人生下來是一樣的,腰板挺直,眼光銳利。農民們受環境的影響越深,腰板隻能是越來越前傾,眼光不斷失去了銳氣。“天賜君權”和“父母官”的意誌深入人心,如果上麵是一個好皇帝和一個愛民的官吏,那麼農民就感恩戴德,三磕九拜;如果上麵是一個昏君和一個貪官,那麼農民就隻怪自己生於亂世,沒遇上盛世的好時代。

等級秩序有時也會走向極度。底層的人以翻身做主人為目的,以另一種不平等的精神替代了老的不平等,導致舊的不平等被摧毀的同時確立起新的不平等。追求平等的結果最後隻是換了一個皇帝。總歸,這些精神深處思想都是沒有跳出中國傳統思想中的的等級理念。

七、缺乏契約精神

不守信用在農民的日常交流中頻頻發生。本來說好的價格或者數量往往因為某種原因而臨時反悔。即使已經過去的交易,因為放在現在看是吃虧了,所以一直為此耿耿於懷,最好能夠推倒重來。他們辦事情扭扭妮妮,顧慮重重,不能直接幹脆,性格上缺乏大氣和豪爽。他們不喜歡與熟人簽訂契約,經濟上的往來都是以人情作為一種信用憑證。當一哄而上的時候,中國農民表現出內在強烈的不可控性,怕吃虧、怕落後,哄搶往往成為常態。

中國農民契約精神的缺乏可能是來自於大一統的家庭。大家同吃一鍋飯,共擠一張桌,東西不分你我彼此,家庭成員的收入一分不扣都上繳,長期以往就會隻知道大家,混淆你我。大一統的家庭各個家庭成員沒有獨立的權力和獨立的人格,對大家庭的依附心理和混在一起過是最平常不過的本能反應。大家庭內部成員的不平等和缺乏自由商議的空氣也是以互相平等對話為基礎的契約思想根本沒有存在的可能。家庭成員間的互讓和搶占是並存的,愛和不尊重也是並存。這種童年生活環境造成了成年後與人交往自我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