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隻懂得今天種下了種子,明天就得去澆水,後天就得去除草。他們每天都是按照要求料理農作物。去年這個冬麥除草共有三次,今年還不到三次,所以一定得去完成這項任務。隻有這樣才能有收獲。有了收獲才能有吃的。突然有一天山洪來臨,把他們的全部身外之物衝走了,他們無所謂,隻要幾年功夫,那個與原來一樣的村子又建起來了。這些生存根本不需要油頭滑腦,不需要吹毛求疵,不需要敲鑼打鼓,隻有做好踏實仔細兩字。
他們追求安逸,不需要奢侈,平平談談就是真。粗菜淡飯同樣可以長命百歲,每天大魚大肉不一定幸福。安逸的追求使他們的眼色不再迷茫,更多的是滿足。他們可以為早晨的一抹陽光滿足,可以為一灘清泉滿足。欲望是痛苦的源泉,你有一萬金,在別人眼裏是夠幾輩子吃喝的了,可就是想要達到兩萬金,痛苦就無休止了。既然自己就是這個命,何必苦苦去求。
踏實的農民也就從來不為時間的流失感到緊迫。有錢人家可以請幾個木匠幹上個三年,僅僅是為了把一張兒子結婚用的木床做得考究一些,是謂千工床。他們一點也不會為家裏總是多出幾個吃飯的人而煩惱。家裏的老婦女一年到頭都是待在陰暗的屋子裏用木製紡紗車紡紗,不管付出多久的時間,就為堅持。
鄉村的手工藝者也把踏實安逸做到家。他們都劃定了各自的地方範圍,不競爭搶食,安穩的守住一方。如果沒有當地的同樣手工藝者邀請,他們一般是不會主動的去別的地方幹活。你不犯我,我不犯你。既是尊重別人也是暗示別人不要到自己地盤找活。如果搶了別人的地盤,那麼雙方就成了仇人。
踏實安逸的追求使很多有能力的農民最大的追求是為兒孫安頓好一切。他買田千畝,蓋房百間,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子孫孫就在這個安樂窩裏幸福的生活。四世同堂,不要分家,老幼有序,靠他打下的基礎生活。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有那麼一個村子,在偏遠的山腳,跨過一條湍流的澗溪,拐過滿是荷葉的池塘,繞過幾株老樹,裏麵豁然開朗,一個大村落出現在眼前。他是那麼的靜謐和安詳,這是一個最早來此的祖先開墾的。
踏實安逸的根本是農民的物質觀,他們認為物質是天生下來就存在的。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僅僅是依靠努力去獲取,而不是去創造。不必刻意地去占有,也不要物欲膨脹。
一直以來,農業帝國的人們形成了這種觀念:隻有農業才是實際創造財富的。農業生產出來的都是能直接吃、直接用,其他行業要麼是加工服務的,要麼是其他衍生的。沒有其他產業,人到可以生存,沒有農業,人都得餓死、凍死。曆史上的很多文人以農業從事者的多寡來評價社會的安穩程度。當看到十有五六不從事農業作業,就擔憂人心浮躁,世道不堪。農業是一切的根本。所以中國農民一直以來都重農輕商,重農輕兵。曆史上被官方定為墮民的人連種田的資格也被官方剝奪,隻能靠剃頭、修東西謀生。士農工商兵的排序是一種價值體現,在“做生意,一縷煙”,“種田傳子萬萬年”的人生最終價值評判中,農家們悠閑自樂。如果有田園生活和悠然讀書相結合,那是最理想的生活享受;如果把物質清貧與高品質精神相結合,那是多麼滿足的人生的境界。骨子眼裏在自卑的心結下又有清貧的高潔。這種樸素的物質觀念深深影響了中國物質創造的曆史。它使中國農民甘於簡單重複,因循守舊,艱苦忍耐,同時也珍視小家庭建設,希翼子孫滿堂。很多人歸於淡薄,家有薄田三畝子孫滿堂是最舒適的生活夢想。
因為農田產出微薄,而生活又需要很大的付出,所以中國農民都是提倡勤儉,對自己近乎於苛刻的態度來對待生活。農民們在算計,一天如果多花一元錢,那麼一年就多花三百六十元錢,那十年,二十年呢?其思考的後果是每天的開支越少越好。平時一家子都是不容許奢侈的。吃喝上麵的消費是非常低的,能省就省,討厭浪費、崇尚積存。這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信仰。存折上的存錢數額不斷地上升讓他們對生活更加自信。他們出門到外麵,隨身帶的錢財少之又少。女人們不用錢包,鈔票都是用一塊大布一層一層疊包起來藏著內衣裏。為了剛巧湊齊一個存錢的整數,他們可能會因此把零用錢都收刮一空。那種大手大腳化錢的行為視為敗家子,是沒有好結果的。
長期的勤儉使中國農民在氣質上顯得非常的內斂、保守,缺乏嶄新的形象。當一個城裏人來到鄉村的時候,村人覺得很好奇,也覺得夠奢侈,然後又認為這不是屬於自己一類的人。他們有時一個月不換一件衣服,櫃子裏就隻有那麼一身打扮。所以,除夕日祭祀祖宗的一碗紅燒鰱魚要藏到第二年的清明時節,當上麵長出了白白的發黴的絨毛,才能說明家主是持家的理念;所以豬裏的瘦精肉不受歡迎,因為瘦肉的比重比肥肉重,出同樣的錢吃的肉少就是吃虧?他們對物件的保管做得心細如針,百般愛護。秋收過後的犁藏起來,上麵如果能找出泥跡那是不愛惜財產的表現,絕不容許的。種田的細繩他們會洗上一邊又一邊,然後曬幹珍藏。
村子裏最多來的外地陌生人是一些修舊東西的人。有修缸補盆補鍋粘碗的人,那一隻七石大缸上麵布滿了鐵條子,那隻缺口的粗瓷碗舍已經補了又補;修陽傘的,磨剪刀的每過個半把個月就來。農民穿的衣服很少有不補丁的,衣服的年份久了,各個地方都是貼片。很多衣服幹脆不補了,隨他有很多的破洞和布條。
結果,中國農民在生活享受上似乎像苦行僧一樣。一戶普通人家可以用一盤鹹菜湯過上大半年的日子,他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的胃不舒服。隻要能夠把飯和下了,就足夠了,別的都是浪費的。所以,鄉村的孩子普遍營養不足,皮包骨頭。愛酒的男人們打最便宜的白燒酒,這種酒往往是酒精加清水攙和的產物,容易醉卻又會傷人。女人們是隨便的扒一口飯,盡最大可能的把小菜讓給男人和孩子。客人來了,為了麵子就多燒幾碗菜。開飯的時候為了不讓孩子在客人麵前不客氣的夾菜,就把家裏的孩子先打發走。等到客人吃好飯才讓孩子們吃剩菜。
中國農民是絕對不會欣賞凱恩斯理論的。凱恩斯把消費當作生產的一個重要的環節,以消費來促進生產,鼓勵民眾多消費。消費對生產有功?這會讓農民笑破牙的。中國農民認為消費隻是把生產成果消耗掉。消費與創造絕對是一組不容質疑的對立麵,鼓勵消費簡直是教唆人犯罪。如果撇開人的生存需要,那麼消費可以說是人活動中最糟糕的嗜好。所以克製消費是中國農民的基本道德所在。那些高消費的農民會被俗人稱為“掃帚星”或者是“敗家子”。那些節儉的人受到了尊重。雖然這道德的關鍵還在於生產的落後,但是當克製消費成為一種基本道德的時候,中國農民的形象就顯得過於克製。
中國農村長期以來生產方式落後,人的創造力受到壓製,人們對物質財富的看法就很“無我”。諺語說:種在地上,收在天上。意思是說人們辛辛苦苦地勞動,收成全靠上天的安排。一切都是靠天吃飯,如果沒有天的照顧,人們即使種了也會白幹的。蝗災、水災、旱災是農業的三大害,火災、瘟災、人災是生活的三大災。人們對災害往往是束手無策的,很容易造成整個季節的收成泡湯,所以農民就認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最能體現中國人曆史觀的是《三國演義》中的開局名言: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富不過三代,窮人也有出頭日,貧富在不斷的轉化,財富總是在輪回,所以中國農民曆史觀最本質的思維是沒有發展創新的觀念。他們心甘情願地重複簡單的生存。比如,他們一般排斥機械,奇技淫巧的用詞就說明農民對技術的看法。
物質財富的來源更多的是來自於人外之物的賜與。藥是神農氏偷來的,種子是灶神帶來的。這種觀念使中國農民一貫來輕視自身的能力。他們更多地認為人的勞動隻是獲取了自然的財富,而不是使物質增加。他們把成功者看作是個人的命運好、上天的偏愛或是祖先蔭澤庇護的結果。這種觀念使中國農民甘於依靠舊經驗,甘於最低級的生活需要,對最大的勞力付出卻得到最小的報酬心甘情願。
中國的傳統農民一般不願意背井離鄉,他們都是甘於守住一方土地。哪怕土地不斷荒蕪,難以開墾,他們也總能找到辦法生存下去。一個村子是根,是安全的港灣。他們覺得離開了村子就會成為隨風飄動的草,會活不下去。在現實中,中國的很多村子都是建在非常不適合人居住的地方,比如道路不通的深山冷嶴,比如四麵環水的小灘上。外麵的人要找到這些村子非常困難,這些村子裏的人要出來也是非常的困難。他們在這裏生活了很多輩卻從來沒有感到寂寞。他們生於斯長於斯,也希望死於斯。當自感生命末年的時候,他們就不會在外麵過夜,死也要死在家裏,不想成為回不了家的異鄉鬼。
因為對水的依賴,所以絕大多數的村子是傍河而建。這條河也就成了村民生命中揮之不去的母親河。孩提時代玩耍嬉戲,年壯時代挑水抽水。
中國鄉村踏實安逸的精神同樣可以創造燦爛的文明。湍急的溪道邊會有大石條壘成的壩堰,這壩堰已經有很長的曆史了。因為壩堰的蓄水,所以即使是旱季,村民也可以有水喝,有水灌田。緩緩的河邊裝了各式各樣的水車,它需要人力踩踏,木輪轂和木軸總是滋滋嘎嘎的響個不停。水從河裏被拉上來,然後嘩嘩地流到土地裏。雖然灌溉的效率不高,但是緩慢不停止就夠滿足了。村子旁的各個片地雜土都被開墾了,房前屋後,田間地頭都種上了莊稼。即使是山坡,也被一層一層的鵝卵石圍成了一圈一圈的不規則的狹長平地,高度被整成了平麵,山就成了梯田。村民能夠就地取材。在山區,房子都是石頭砌成的,即使屋麵也是石片。在平原,使用的是青磚和青瓦。這是細膩的泥土經過多次揉撚成型後再經過柴火高溫烘烤成陶,結實牢固有規則,不會變形。木頭在中國農民的建築中大量使用。大型的杉木被用來做棟梁、柱子,小型的杉木被用來做屋頂的椽子,還有的用來做門板和窗條。石條和石板在民居中也用得很多,一般用來做地基、砌牆角,鋪地麵。有的人家的窗戶上也會使用磚製的花格子。堂前屋後會養一些花草,點綴美化庭院。
崇古守舊的中國農民尊崇守成,守成的地位比創造物質的地位高。村民們常說“會攢不如會積”,還有“人無打算一世窮”或者是“坐吃山空”(意思是不勞動又好吃,即使有山那麼多的財富也會掏空的)。那些勤儉節約的農民受到村民的敬重,勤儉節約的農民自身對生活也更有信心和自豪。一個美好的家庭是丈夫攢錢,老婆小心的積存。如果丈夫會攢錢,老婆會花錢,結果一場空。他們嘲笑借錢度日或者借糧過日子的鄰居,總認為這是因為對方平時不懂得節省,大吃大喝。在一個傳統的大家庭裏,收成是家庭每一個成員共同努力獲取的,所以大家都會自律。如果其中有一個人花錢大手大腳,那麼其他人都會看他不順眼而排擠。鄉村有錢人家為了守住來之不易的家財,一般在婚配上也注重對方的家庭經濟情況,最好門當戶對。正因為父母輩都是門當戶對婚配,所以父母的兄弟姐妹一般也是經濟條件差不多的。到了下一代,很多表兄表妹直接婚配的現象就非常普遍,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