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的人工精美集中在房子上。石頭在房子的建造中有很大的地位。地基都是用大石頭夯實,四周露出地表的都是整齊排列的方塊石。手藝高超的石匠師傅像對付魔方玩具一樣,對手中的石塊不斷轉麵和敲打錘擊,不斷試放,才能完成這樣的壘碼工序。房子裏還有很多的石墩子,石墩子起著支撐木柱子的功能,都是鑿得像皮球一樣規則和光滑。門檻和台階的石頭裝點門麵,是用料最好的青石。做成條狀,還用石刨加工,表麵細膩。
房子用料最多的是木頭。沒有鋼筋混泥土,房子要造得高大必須依靠木頭。傳統房子的木料占了成本的絕大部分。木料由山民砍伐後大規模的運到城市裏的木行,平原裏的農民又從城裏的木行把需要的木料買下,如果數量大,農民也可以直接到山裏購買,然後通過河道運到村子裏。標準的農村老房子需要十幾個木工幾個月的時間。木工把大木頭刨得粗細長短一樣作為橫梁和柱子,房子的框架就是這些大木頭使用完美的榫卯搭起來的。紅綢帶掛著最高的錚亮肉白的橫梁上,房子中央擺上桌子放上豬頭、帶尾毛的雄雞、蓋紅紙頭的活鯉魚,這農民們永恒的新家定型了。木工要在木結構的每一個搭接處裝上圖案精美的雕刻板,有瑞獸,有人物,有花瓶,有梅蘭竹菊。這是主人家審美和願望的集中體現,也是農家經濟實力的展示。大型的木材用大鋸剖成一塊一塊的木板,用來做門,中型的木料做成門窗框和椽子,把小型的木條做成窗格子。
青磚是牆體的主材料。青磚由黏土成型以後再通過柴火幾天時間的悶烤而成。遇水即化的泥土經過火的曆煉變成石頭般堅固,又比石頭更好操作。好的青磚互相碰撞會發出清脆的金屬撞擊聲,材質穩定不會變形,像一塊塊糕點一樣的規則。泥水匠手法諳熟,他們用一根細線、一個錘子和一把泥刀,用石灰粘黏,把青磚一塊塊搭起來,做成了三四米高的平整的牆麵。
房子防水用的是瓦片。瓦片也是用千年積澱細膩的黏土製成,通過火烤成陶,一張張如同a4紙大小。做成彎曲樣便於集中雨水,做成等邊梯形狀便於彼此搭接,這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樣子經驗。房子椽子上麵先要鋪一層薄片磚,這樣抬頭望上很平整,在上麵踩也結實。薄青磚上麵才鋪上無數瓦片,瓦片彼此頭連尾,左右互搭,朝下朝上相扣,不留一絲空餘。從遠處望,屋瓦像魚鱗一般的美麗。最後還需要對屋脊梁加固修飾並對牆麵粉上石灰層。青瓦白牆沉靜在綠樹碧野之中,飛簷翹棟露在霧水至上,雙門初掩,一派安和。
這樣的房子冬暖夏涼,不怕雨水,哪怕住上十幾年裏麵的還是清爽愜意,空氣清新。清末至民國,國力虛弱,但是財富下沉,周家渡和周邊的許多村子大興土木,家家戶戶都是新造了這樣考究的房子。這主要歸功於糧食漲價帶來家庭收入的增加,還有很大原因是城市近代商業和民族工業的發展給鄉村帶來的反哺。
房子是木料為主,家具也都是木製的,其中的木床是工藝集大成者。一張上好的木床需要一千個工期,謂之千工床。鄉村木床沒有稀有紅木材質的,框架基本上都是用老杉木。杉木實用便宜,不會變形,易於刨鑿。一個木工至少有一把斧頭,三把榔頭,五種鋸子,七種鑿子,九種刨子,還有尺子、木鬥、木鑽、磨石等,才能完成木頭從粗加工到精加工的過程。經過木工的精細製作,木床各個組件絲絲相扣,那些雕有吉祥圖案的木板才用上一些硬木。最後還需要用樹漆、金粉和鑲件來修飾。家裏的盆、鬥、桶、箱、櫃、桌、椅也都是用木頭拚接起來的,結實、雍容、美觀,這需要有高超的手藝才能不露拚接的痕跡。
木質不可塑,但是去皮後,刮掉腐敗留下內芯就露出好料。好材料再勾線打樣,經過鋸、削、刨、鑿,就可以拚接成各式物件。這是生活精細化的呈現,也是美麗鄉村沉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