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蹦蹦跳跳過日子——兩棲動物求知篇(1)(2 / 2)

每年的5~8月迎來繁殖的季節,卵泡是白色,徑1.5~1.8毫米。

斑腿泛樹蛙的身體顏色隨棲息環境的不同而改變。

平常情況下,背麵顏色是淺棕色,無背側褶,背部有縱紋或成“X”形斑;股後有網狀斑,腹麵白色。蝌蚪是黃綠色,尾鰭薄末端尖。它們的皮膚光滑,頭的長度與寬度幾乎是相等的,吻端略尖圓,突出於下頜,吻棱明顯;鼻孔近吻端;鼓膜大而顯著,距眼後角近;犁骨齒強。指、趾端均有吸盤和橫溝,外側指尖無蹼。

5.藥用價值昂貴的沼澤地居住者——澤蛙

澤蛙分布在斯裏蘭卡、尼泊爾、印度、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地,在我國的分布主要指南方地區。生活在沼澤、平原、丘陵、田野、池塘等地,它們體型較小,雄蛙在42毫米左右,雌蛙52毫米左右;蝌蚪體全長36毫米,尾長23毫米,後肢長12毫米。盡管他們身體渺小,可毫不影響它們廣泛的經濟用途,它們的全體、皮、腦、肝、膽及蝌蚪均可作為藥用,而且效果很好。

它們的體色大多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背麵多灰橄欖色或深灰色,有時染以赭紅色,有深綠色的斑紋而且很顯著;上下頜緣有6~8條縱紋,兩眼之間有橫斑;背部正中常有淺乳黃或灰白色脊紋;四肢有橫紋;雄性咽部為深色,其餘都為灰白色。蝌蚪尾細弱;背部是橄欖綠色,上有棕褐色麻點。

澤蛙前肢粗壯,指端鈍尖;頭長寬相等,吻尖圓,吻棱圓,頰部有向外傾斜的跡象。以諸如鱗翅目、直翅目、鞘翅目等有害昆蟲為食物。

每年的5~7月為產卵期,卵徑約1毫米。

6.它們戴著黑框眼鏡帥不帥

黑眶蟾蜍在我國分布非常廣泛,一般分布在四川、廣西、寧夏、廣東、貴州、台灣、浙江、福建、湖南、海南、江西等地;國外的分布一般在東南亞地區。它們喜歡生活在道路旁邊、村舍附近、河溝邊上以及水田旁邊等,以各種昆蟲為食物。

一般情況下,它們背部的顏色為黃棕色,夾雜著淺紅棕色不規則花斑。腹部及四肢腹麵為白色或乳黃色,胸腹部有灰色花斑。

它們的頭較寬,吻高,鼻孔近吻端,開口於吻棱外側;鼻間距明顯小於眼間距;眼睛直徑為體長的11%;鼓膜大,為橢圓形;沒有犁骨齒,上下頜也沒有牙齒;舌頭也呈橢圓形,後端略寬,無缺刻;頭頂部明顯下凹,頭頂皮膚緊貼頭骨。前肢細長,指略扁,顏色為深棕色或黑色。頭頂部皮膚光滑無疣,身體的其餘部分都很粗糙,布滿了大小不等的疣粒。尤其是體背部疣粒較大,混雜著一些小疣。

由於黑眶蟾蜍的體型壯碩,很容易把它們錯看成大蟾蜍。它們在晚上活動非常頻繁,一般是出來覓食,叫聲大而急促,為“ga-ga-ga-”的聲音。它們的藥用價值相當得高,其蟾酥、膽、肝、皮、頭等都可入藥,而且藥效顯著。

它們的繁殖沒有固定時期,一般跟著地理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生在爪哇一帶的黑眶蟾蜍,終年都在不間斷地產卵;在海南島的黑眶蟾蜍11月開始產卵;在廣州附近的黑眶蟾蜍,2月中旬開始產卵;而在雲南的黑眶蟾蜍,從4月初就開始產卵了。

7.走遍中華的功臣,你知道是誰嗎

中華蟾蜍——一聽到名字我們就知道,它們的分布遍布中國大地。分布如此廣泛,可見其棲息地千差萬別,而且能適應各種生活環境,不論是沿海還是草地。

中華蟾蜍數量眾多,而且非常常見。雌體頭背光滑沒有疣粒,體背瘰粒多而且密布,腹麵及體側一般有土色斑紋。雄體的體背一般以黑綠色、灰綠色或黑褐色為主,雌體色淺;體側有深淺相同的花紋;腹麵為乳黃色與黑色或棕色形成的花斑。

體長大約100毫米的中華蟾蜍,不僅是幫助消滅莊稼害蟲的功臣,而且它們還是配製許多名貴藥材不可缺少的原料。

8.慈祥可愛的“老爺爺”——綠色雨濱蛙

綠色雨濱蛙分布在澳大利亞東部、北部,在澳洲東北部和新幾內亞南部的雨林中。全長隻有10厘米的它們,相貌十分有特點:身體的顏色一般是淺翡翠色,而且會隨著所處的不同環境而改變,可變成藍綠色、紅褐色等不同的顏色。

你知道嗎?綠色雨濱蛙還有一個很好聽很有趣的名字“老爺樹蛙”。因為成年的蛙頭部兩側那下垂的皮肉褶皺非常顯著,很像一個慈祥可親的老爺爺,很親切,很可愛。它們不僅有很有趣的外表,而且它們的皮膚中含有多種可抵抗過濾性病毒及細菌的成分,可以治療人類的高血壓,醫學藥用價值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