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蹦蹦跳跳過日子——兩棲動物求知篇(2)(1 / 2)

第二節護衛農田——作為人類朋友的兩棲動物

1.高山區的來客——黑點泛樹蛙

黑點泛樹蛙分布在我國的雲南、安徽、貴州一帶,體型較小,頭的長和寬幾乎相等;吻端斜尖,超出下頜,吻棱明顯;鼓膜圓形,犁骨齒細弱,略向後傾斜;舌後缺刻深。皮膚光滑,平常情況下,背部是綠色,有很少的小黃點雜布其間,體側及股前後方有圓形或長形黑斑,腹部是灰白色,咽喉部是灰黑色。蝌蚪背麵幾乎都是黑色,腹麵白色。

黑點泛樹蛙生活在海拔600~2134米的山區、水坑、小灌木叢和水塘之中。每年的5~6月是它們的繁殖季節,5~6月產卵,卵胞白色,黏附在水塘邊坎上的植物根部。卵淺黃色,卵徑1.8毫米。雄蛙的體長一般沒有雌蛙的長,雌蛙的長度在45毫米左右。雄蛙有單咽下內聲囊及雄性線。

一般情況下,它們靠捕食一些有害昆蟲為生。

2.飾紋姬蛙你知道嗎

飾紋姬蛙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南方各省,生活在水田、水塘、低山、丘陵以及平原地帶。屬於小型蛙類,雄蛙要小於雌蛙的長度,雌蛙體長22.0~29.0毫米。它們以白蟻、蟻、小型鞘翅目昆蟲以及一些對農、林有害的蟲子為主要食物,是有益的兩棲動物。

飾紋姬蛙頭的長度和寬度幾乎相同,吻長而尖圓,吻棱不明顯;鼻孔靠近吻端,頰區斜達頜緣;眼小,鼓膜不明顯,沒有犁骨齒;前肢細弱;指端圓;皮膚比較光滑,背部有分散的小疣粒;體色為灰棕色或土灰色,有對稱的深棕色斜花紋,頭及體兩側沿吻棱、眼後方及胯部有若斷若續的黑色線紋,下方有深色小斑點;四肢背麵有橫紋;腹麵一般是白色,沒有斑紋。

在每年的夏季,它們開始繁殖,產的卵比較小,直徑不足1毫米,成片成片的卵在水麵上漂浮,直到完成了變態。蝌蚪頭背平扁;口位於吻端,沒有唇齒和角質頜,尾鰭發達,下尾鰭寬於上尾鰭,尾末端尖細。生活時身體呈草綠色,略透明,尾鰭色淡,尾末端沒有顏色。

3.你對竹葉臭蛙了解多少

竹葉臭蛙在我國分布於廣東、廣西、安徽、浙江、福建、海南、貴州、福建等地區。生活在海拔350~1260米的瀑布或者山區溪流附近。經常隱藏在長滿苔蘚的岩石上,很像枯葉。常以有害昆蟲為食物,是對人類有益的兩棲動物。

竹葉臭蛙中雄蛙的體長要小於雌蛙的體長,雌蛙體長在77毫米左右,蝌蚪時的體形細而長,尾部有細小的棕色斑點。在平常生活中,它們背部的顏色是以棕色或者綠色為主,不過體色以及斑紋經常會有一些變異。咽喉下側有一對內生囊。頭體扁平,頭的長度要大於頭的寬度;吻盾狀,吻棱明顯;鼓膜小而圓。指、趾端有吸盤和橫溝;脛比足長。趾間全蹼。皮膚比較光滑,背側褶平直而明顯。

竹葉臭蛙的產卵期依據所在的地域而不同:生長在貴州的竹葉臭蛙3月就開始產卵,而生活在海南的竹葉臭蛙,5月才是它們的產卵季節。卵為乳白色,卵徑3~3.5毫米。

4.“與虎謀皮”的農田小衛士——虎紋蛙

虎紋蛙分布在南亞和東南亞一帶,在我國則廣泛分布於南方各省。棲息在熱帶地區靠近水域的稻田等地,白天的時候隱藏起來,一般躲在洞穴之中,有的在靜水溝裏麵。晚上出來活動,它們的食物是一些多足類動物,比如蜘蛛,也吃一些魚苗。

虎紋蛙體型很大而且很粗壯,雌蛙體長100毫米,雄蛙略小,體長大約在91毫米。蝌蚪體長在62毫米左右,頭長是22毫米,後肢長16毫米。每年的5~7月是它們的繁殖期,卵的直徑大約在1.8毫米。

由於虎紋蛙的食物大部分是對農、林有害的生物,對防治農業害蟲有很大作用;而且它們的肉質鮮美,近年來已有很多人對其進行養殖,市場前景看好。

背麵為黃綠色略帶棕色;背部、頭側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斑紋;四肢橫紋很多且顯著;腹麵灰白色,咽胸部有灰棕色斑,和老虎皮的顏色相似,因此得名虎紋蛙。蝌蚪體較寬扁,尾較細弱;背呈綠褐色,雜有黑色小點,眼下及口兩側有金黃色斑點,上尾鰭有斑紋。

5.來自於雲、貴、川的客人——滇側褶蛙

滇側褶蛙分布在我國的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在雲南分布於滇中、滇西、滇西北、滇東等地區。生活在海拔1150~2300米的山區低窪地、稻田以及水塘等處。它們的食物都是一些對莊稼有危害的害蟲。

它們體背皮膚光滑,有明顯的疣粒。一般情況下,其背麵為橄欖綠色和帶黃色,斑紋變異大;腹麵的顏色很淺且無斑,少數有網狀紋。蝌蚪頭窄而體肥碩,身體背部是草綠色。成體的頭長大於頭寬;吻鈍圓而略尖,吻棱不顯;犁骨齒列兩團;舌後缺刻深。

雄蛙的體長要小於雌蛙的體長,雌性的體長最長可達66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