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變物質:米、麥、豆、玉米、花生等食品易受潮黴變,被黴菌汙染後會產生致癌毒草素——黃曲黴菌素。
熏製食品:如熏肉、熏肝、熏魚、熏蛋、熏豆腐幹等含苯並芘致癌物,常食易患食道癌和胃癌。
隔夜熟白菜和酸菜:會產生亞硝酸鹽,在體內會轉化為亞硝酸胺致癌物質。
檳榔:嚼食檳榔是引起口腔癌的一個因素。
反複燒開的水:反複燒開的水含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生成致癌的亞硝酸胺。
加工的肉類食品:這類食物含有一定量的亞硝酸鹽,故有導致癌症的潛在風險。此外,由於添加防腐劑、增色劑和保色劑等,造成人體肝髒負擔加重。還有,火腿等製品大多為高鈉食品,大量進食可導致鹽分攝入過多,造成血壓波動及腎功能損害。
精神健康
怎樣才算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個性健全,能適應環境,人際關係協調,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標準的心理狀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1.一個人對自己應有一個比較正確的、客觀的了解。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長處、短處,自己的個性特點,都有一個現實的、正確的了解。他們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適合幹什麼,不能幹什麼;低年級孩子在這方麵還比較朦朧,我們不能苛求他們。
2.有自信自立精神,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行為,冷靜對待和處理各種複雜的問題,並不斷前進。
3.能和他人比較友好的相處,善於協調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人,對人對事都能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能用比較好的方式解決。
4.對環境的變化,有比較好的應變能力,能順應社會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自覺地調整個人和環境的關係及變化,是使自己適應環境。在複雜的環境中,也能基本保持自己人格、個性上的特點;另一方麵,又有揚長避短、適應環境需要的應變能力,無論是在艱苦的逆境中,還是在順利環境中,都能很好地發展自己。
學會釋放壓力
壓力人人都有,壓力時時存在,像你周圍的空氣一樣不可避免。但對待壓力的態度卻人人不同,有人能正確對待壓力,把壓力轉化為動力,使自己比以前做的更好,有的人卻在壓力麵前束手無策,讓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因此壓力就更加越來越大,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說,學會怎樣破解壓力,是人生重要的一課。
有一句名言說,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們說,沒有壓力的人都很相似,有壓力的人各有各的壓力。有的人是經濟的壓力,有的人是人際關係的壓力,有的人是學業愛情的壓力,有的人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感到壓力太大。總之,無論什麼方麵的壓力你都必須認真的麵對。
正確麵對壓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白壓力並不是疾病,每個人在當外在環境對自己有要求,而個人能力又未必應付得到,都會出現壓力,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目的是激勵人的機體去適應多變的環境,所以我們要學會適應壓力,然後化壓力為動力。在如何破解壓力方麵,你可以有很多辦法來減壓,試試下麵的方法看看效果怎麼樣:
1.找信任和了解自己的人傾訴,排解壓力;
2.在你覺得壓力太大的時候,寫一寫日記;
3.每星期安排一兩個小時的時間獨處;
4.麵對一件事情前,先自己設想可能遇到的壓力;
5.花一些時間在自己的業餘愛好上;
6.在做重大決定前,多方麵谘詢意見;
7.適度的運動可讓身心得到放鬆;
8.把一件拖了很久的事情做完,給自己建立起自信;
9.買一件喜歡但一直沒有舍得買的東西,或者吃一頓自己喜歡的食物,犒勞一下;
10.把壓力想成是生活對自己的挑戰,勇敢去麵對。
生氣就該發脾氣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情緒具有類似噴泉的特性,稱作“情緒的噴泉理論”。說的是在壓力下,如果我們的情緒隻有一個出口,情緒流的強度非常大;反之,如果有多個出口,情緒流的強度則都不大。與壓抑情緒的人相比,那些能經常發發脾氣的人,反倒能及時、有效地宣泄不良情緒,以避免釀成大禍。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並不是對著別人大吼大叫、拍桌子瞪眼睛才叫發脾氣,我們完全可以拓展發脾氣的途徑,比如,對著某人的照片發泄內心的憤怒,也可以將憤怒情緒寫下來,用筆和紙將惹你生氣的人和事罵個夠。這樣發脾氣,既有利於你恢複理智,又不會因為你的衝動傷害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