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神經係統(1)(2 / 2)

脊髓位於椎管內,呈圓柱形,前後稍偏,外麵被覆一層薄膜,它與脊柱的彎曲方向相同。脊髓的上端在平齊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連,下端平齊第一腰椎下緣,長約40~45厘米。脊髓的末端變細,叫做脊髓圓柱。自脊髓圓柱向下延為細長的終絲,它已是無神經組織的細叢,在第二骶椎水平為硬脊膜包裹,向下止於尾骨的背麵。

脊髓的全長粗細不等,有兩個膨大部,自頸髓第四節到胸髓第一節稱頸膨大;自腰髓第二至骶髓第三節稱腰膨大。

脊髓的表麵有前後兩條正中縱溝分為對稱的兩半。前麵的前正中裂較深,後麵的後正中溝較淺。此外還有兩對外側溝,即前外側溝和後外側溝。前根自前外側溝走出,由運動神經纖維組成;後根經後外側溝進入脊髓,由脊神節感覺神經元的中樞突所組成。每條後根在與前根會合前,有膨大的脊神經節。腰、骶、尾部的前後根在通過相應的椎間孔之前,圍繞終絲在椎管內向下行走一段較長距離,它們共同形成馬尾。在成人(男性)一般第一腰椎以下已無脊髓,隻有馬尾。

反射

反射在中樞神經係統參與下,是一種機體對內外環境刺激所作出的規律性反應。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高等動物和人的反射包括兩種:一種是在係統發育過程中形成並遺傳下來,因而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稱非條件反射。它是由於直接刺激感受器而引起的,通過大腦皮質下各中樞完成的反射。另一種是條件反射,是動物個體在生活過程中適應環境變化,在非條件反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後天性反射。它是由信號刺激引起,在大腦皮質的參與下形成的。根據結構基礎的不同,縮於反射抗反射弧又可把反射分為簡單和複雜的兩種。最簡單的反射是單突觸X反射。複雜的反射,是神經中樞分布較廣,靠聯絡神經元組成複雜的鏈鎖。反射是實現機能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弧中任何一部位被破壞,反射就不能實現。由於突觸在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決定了反射弧上大腦衝動的傳導隻能由感受器傳向效應器。

大腦的構造

腦是中樞神經係統的主要部分,位於顱腔內,重約1200~1500克。腦分為大腦、小腦和腦幹三個部分大腦最發達,由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組成,其表麵凹凸不平。大腦半球的表麵叫做大腦皮層(或皮質),是神經元集中的部位。皮層的深麵為髓質,骨有許多聯絡神經纖維。大腦皮層是神經係統的最高級中樞,各種分析器中樞都在大腦皮層中,如皮膚、聽覺、視覺、嗅覺、味大腦半球內側麵覺、內髒、平衡、運動、語言等中樞。如果大腦皮層受了損傷,可引起該處某些中樞功能障礙,出現相應的症狀。

小腦位於大腦的後下方,由小腦半球和蚓部構成。它的主要作用是維持肌肉的張力,保持平衡等。損傷後則出現站立不穩、運動失調以及肌張力減退等症狀。小腦腦幹是除大腦和小腦以外的腦組織,包括延髓、腦橋、中腦和間腦。延髓是管理呼吸、心跳等重要反射的中樞。中腦與視覺、聽覺有關。間腦分丘腦和丘腦下部。丘腦是全身淺感覺和深感覺傳導的中繼站,一側丘腦損傷,可出現對側半身感覺消失。丘腦下部是內腦活動、體溫調節、水鹽代鹽和內分泌活動。

大腦的4個記憶高潮

記憶是大腦的重要功能。但是,為什麼有的時候思維、推理、記憶能力強,而有的時候相應變弱呢?

有關生理學家研究指出:人的大腦功能每天有4個記憶高潮點。即:

早晨起床為第一個高潮點。這時的大腦,因在睡眠中對一天輸入的信息進行了整理,不存在新的記憶幹擾,故識記印象清晰。

每天上午8點至10點是第二個記憶高潮點。這是因為自起床後,經過短暫的活動,使精力、神智上升到最旺盛的階段,因而記識量大,識記效率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