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係統的概述
人體內有一個免疫係統,它是人體抵禦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衛係統。這個係統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以及免疫分子組成。
免疫係統是機體執行免疫功能的器官、組織、細胞和分子的總稱。器官包括胸腺、法氏囊或囊類同器官、淋巴結、脾髒、扁桃體;組織指機體內(特別是消化道、呼吸道粘膜內)存在的許多無被膜的淋巴組織;細胞主要指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粒細胞;分子主要指免疫球蛋白、補體、淋巴因子以及特異性和非特異性輔導因子、抑製因子等參與機體免疫應答的物質。免疫係統各組分功能的正常是維持機體免疫功能相對穩定的保證,任何成分的缺陷或功能的亢進都會給機體帶來損害。
免疫係統各組成部分廣布全身,錯綜複雜,尤其是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在機體內不斷地產生、循環和更新。免疫係統具有高度的辨別力,能精確識別自己和非己物質,以維持機體的相對穩定性;同時還能接受、傳遞、擴大、儲存和記憶有關免疫的信息,針對免疫信息發生正和負的應答並不斷調整其應答性。因此,免疫係統在功能上與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有許多相似之處。
體內的“敵人”
據法國遺傳學家杜斯科·埃爾利希說,我們體內有2公斤重的細菌,人體並非是單一的個體,而是一個共生體。微生物在人體的新陳代謝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們的皮膚表麵、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處都能發現這些“小家夥”的存在。
科學家研究發現,寄居在人們口腔中的細菌有80多種,而人類皮膚上大概存活有250種以上的細菌。有科學家開玩笑說:“一個好的動物園不過擁有一二百種動物,而我們身上的細菌多得都夠開一個細菌動物園了。”這些細菌不僅種類繁多數量也非常驚人,據統計,每平方厘米的皮膚上生活著約1000萬個細菌。而在我們的腸子內一平方厘米的地方就聚居著100億個細菌。
這麼多細菌生活在我們的身體內,真讓人感覺到毛骨悚然。通常很多人都認為細菌是人體健康的一大威脅,比如咽炎、扁桃體炎、舌炎、牙周炎等,這些都是口腔中的細菌在“搗鬼”。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東秀珠研究員告訴記者,身體內平時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可能由於生態失衡而“翻臉”變成致病菌。比如因為人們使用大量的免疫抑製劑,造成全方位的免疫功能降低。這時,一些正常菌群就可能在原寄居的部位穿過黏膜等屏障,進入人體組織,使我們生病。
非特異性免疫
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和特異性免疫一樣都是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獲得的一種遺傳特性,然而非特異性免疫是人一生下來就具有,而特異性免疫需要經曆一個過程才能獲得。比如豬瘟在豬群中傳播很快,但和人類無緣。這是因為人類天生就不會得這種病;還有炎症反應也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能力。
固有免疫對各種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能快速反應,同時在非特異性免疫的啟動和效應過程也起著重要作用。固有免疫係統包括:組織屏障(皮膚和黏膜係統、血腦屏障、胎盤屏障等);固有免疫細胞(吞噬細胞、殺傷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固有免疫分子(補體、細胞因子、酶類物質等)。
特異性免疫
特異性免疫又稱後天性免疫或獲得性免疫。是機體在生活過程中接觸病原微生物及抗原異物後產生的免疫力。其特點是:1.對抗原有嚴格的針對性,如得過麻疹的人隻能產生抗麻疹病毒的免疫力,這種免疫力對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侵入無免疫作用;2.是後天獲得的,不能遺傳;3.同一抗原再次作用,可產生明顯的免疫增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