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係統
心血管係統是一個“密閉”的管道係統,心髒是泵血的肌性動力器官,而運輸血液的管道係統就是血管係統。
它分布於全身,無處不至,負責將心髒搏出的血液輸送到全身的各個組織器官,以滿足機體活動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並且將代謝終產物(或廢物)運回心髒,通過肺、腎等器官排出體外。
血管係統按其流過的血液是新鮮的還是用過的,是離開還是返回心髒的特性而分為動脈和靜脈。
輸送新鮮血液離開心髒的血管稱為動脈,動脈內血液壓力較高,流速較快,所以動脈管壁較厚,富有彈性和收縮性等特點。根據動脈結構和功能的特點,將其分為彈性動脈、肌性動脈和小動脈;輸送用過了的血液回到心髒的血管叫靜脈。與同級的動脈相比,管壁較薄,而管腔較大,數目也較多,四肢和肋間靜脈還含有靜脈瓣,這些形態結構的特點都是與靜脈壓較低、血流緩慢等機能特點相適應的。體動脈血中因心髒的外形和血管(後麵觀)含氧較多,故顏色鮮紅;體靜脈血中因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所以顏色暗紅。但小循環與上述的大循環相反,肺動脈中卻含靜脈血,而肺靜脈中卻含帶氧豐富的動脈血。在動靜脈之間有一種極細的血管叫做毛細血管。其管徑很細,管壁薄,通透性高,血壓低,血流緩慢,彼此連結成網,是血液和組織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一個成人的毛細血管總數在300億根以上,長約11萬公裏,足可繞地球2.7圈。
可見,人體的血管係統是如此的龐大,包含著所有的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
心髒的構造
說起心髒,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又了解又不太了解。一般人會認為心髒是一個單一的器官,實際上心髒是由兩個泵組成的,每個泵又分成兩個部分。心髒的右邊接受體內回流的血液,輸送到肺部,重新補充氧氣。心髒的左邊接受從肺部已經充氧的血液,然後輸送到身體的其他部分。
心髒的左邊較小,但肌肉較發達,它的工作任務較重,要用高壓把血液送到身體最遠的部位。右邊隻負責輸送血液到附近的肺髒,不需要很大的壓力。心髒每一邊的上部壁薄,叫做心房,專門接收抽進來的血液;下部壁厚,肌肉較發達,叫做心室,心室比心房大一些,壓送血液的實際工作,主要是在這裏進行的。
心髒的兩邊有膜相隔,互不相通,各自與大靜脈和大動脈相連。但心房和心室之間有單向的瓣膜裝置讓血液從心房流到心室,再從心室流入動脈。
整個心髒由一個鬆動的薄囊包著,叫做心包,搏動時不會和胸壁摩擦。心髒有三層特殊的組織,外層是心外膜,薄而發亮;中層比較厚,是強有力的肌肉組成的心肌,承擔心髒的主要工作。心髒的內層是光滑發亮的心內膜,也是心肌的內襯。整個心髒由冠狀動脈供應的新鮮血液獲取營養。這些動脈搏因為分布的形狀像一頂王冠蓋在心髒之上,因此早期的解剖學家稱之為冠狀動脈。
心髒的功能
心髒的作用是推動血液流動,向器官、組織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應氧和各種營養物質,並帶走代謝的終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細胞維持正常的代謝和功能。體內各種內分泌的激素和一些其它體液因素,也要通過血液循環將它們運送到靶細胞,實現機體的體液調節,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相對恒定。此外,血液防衛機能的實現,以及體溫相對恒定的調節,也都要依賴血液在血管內不斷循環流動,而血液的循環是由於心髒“泵”的作用實現的。成年人的心髒重約300克,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一個人在安靜狀態下,心髒每分鍾約跳70次,每次泵血70毫升,則每分鍾約泵5升血,如此推算一個人的心髒一生泵血所作的功,大約相當於將3萬公斤重的物體向上舉到喜馬拉雅山頂峰所作的功。
血液
血液是流動在心髒和血管內的不透明紅色液體,主要成分包括血漿、血細胞和血小板三種。血細胞又分為紅細胞和白細胞。血液中含有各種營養成分,如無機鹽、氧、代謝產物、激素、酶和抗體等,有營養組織、調節器官活動和防禦有害物質的作用。人體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變化,通常會引起血液成分的改變,故患病後常常要通過驗血來診斷疾病。
人體內的血液量大約是體重的7~8%,如體重60公斤,則血液量約4200~4800毫升。各種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導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較少,不超過總血量的10%,則通過身體的自我調節,可以很快恢複;假如失血量較大,達總血量的20%時,則出現脈搏加快,血壓下降等症狀;假如在短時間內喪失的血液達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有四種成分組成:血漿,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漿約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質,鉀鹽和鈣鹽的混合物。也包含了許多止血必需的血凝塊形成的化學物質。血細胞和血小板組成血液的另外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