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循環和肺循環在心髒處連通在一起,組成身體的一條完整的環形運輸線。血液循環一旦停止,則會造成運輸障礙,腦、心、腎等是對缺血缺氧最敏感而耐受力又低的重要器官。尤其是大腦,缺血3~10秒會喪失意識,缺血5~10分鍾就會出現不可逆性損害或死亡。
血壓
血液在血管內向前流動時,因為血液使血管充盈,則對血管壁造成一種側壓力,就叫血壓。它來自於心髒收縮時釋放的能量。由於血液在沿著血管流動的過程中,需不斷克服阻力,消耗能量,所以血壓在循環過程中是逐漸下降的。
通常所說的血壓,是指體循環的動脈壓,是血管壁受到的側壓力與大氣壓之差。臨床上一般是用血壓計在上壁的肱動脈處測量。血壓的單位過去用毫米汞柱表示,如今使用我國法定的計量單位“千帕(kPa)”來表示。動脈血壓在心髒一縮一舒的過程中也是變化著的。一般在心髒收縮時,動脈血壓所達到的最高數值,叫做收縮壓。心髒在舒張時,動脈血壓所降到的最低值就叫舒張壓。醫生一般在測量之後,就用一分子式形式記錄下來。例如16/10kPa,就代表某人收縮壓16kPa,舒張壓是10kPa。健康成人的血壓正常值一般是收縮壓13.3kPa~16kPa,舒張壓8~10.7kPa。如果收縮壓持續高21kPa,或舒張壓超過12kPa,則是高血壓。如果收縮壓持續低於12kPa,則是低血壓。
老年人因為動脈管壁硬化,彈性較差,易患高血壓。如果血壓過高,心髒負擔過重,久而久之,易出現心力衰竭。另外血管內壁也易受損傷,例如腦血管受損出血,造成腦溢血,危及生命。如果血壓過低,又會造成供血不足,使器官組織缺血,尤其是腎、腦、心等。
血管
血管是指血液流過的一係列管道。人體除角膜、毛發、指(趾)甲、牙質及上皮等處外,血管遍布全身。
按血管的構造功能不同,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
動脈起自心髒,不斷分支,口徑漸細,管壁漸薄,最後分成大量的毛細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組織和細胞間。毛細血管再彙合,逐級形成靜脈,最後返回心髒。
動脈和靜脈是輸送血液的管道,毛細血管是血液與組織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動脈與靜脈通過心髒連通,全身血管構成封閉式管道。人體內血管分布常具有對稱性,並與機能相適應,大的血管走向多與身體長軸平行,並與神經一起被結締組織膜包裹成血管神經束。
淋巴係統
淋巴係統是脈管係的一個組成部分,由各級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散在的淋巴組織構成。淋巴係統內流動著無色透明的淋巴(液)。
當血液經動脈流到毛細血管時,其中部分液體物質透過毛細血管壁進入組織間隙,形成了組織液。組織液與細胞之間進行物質交換後,大部分經毛細血管靜脈端吸收入血液,小部分含水份及大分子物質的組織液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沿各級淋巴管向心流動,並經過諸多淋巴結的濾過,最後彙入靜脈。因此淋巴係統可視作靜脈的輔助結構。
淋巴係統不僅能協助靜脈運送體液回歸血循環,而且能轉運脂肪和其他大分子物質。淋巴器官和淋巴組織還可繁殖增生淋巴細胞、過濾淋巴液、參與免疫過程,是人體的重要防護屏障。
淋巴器官
淋巴器官是以淋巴組織為主的器官,在體內實現免疫功能,故又稱免疫器官。根據發生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為中樞淋巴器官和周圍淋巴器官兩類。
中樞淋巴器官在胚胎發生時期出現較早,如胸腺和骨髓,它們的發生與功能不受抗原刺激的影響。由於受激素及微環境的作用,在出生前已基本發育完善,它是造血幹細胞增殖、分化成為處女型T、B淋巴細胞的場所,並向周圍淋巴器官輸送淋巴細胞,促進周圍淋巴器官的發育。T淋巴細胞由胸腺產生,B淋巴細胞則來自上腔上囊或、或囊類同器官。腔上囊為鳥類所特有,哺乳類和人則無。目前認為囊類同器官在人可能是胚胎期的肝和骨髓。人胚從第7周起,肝便有造血幹細胞的增殖分化,形成B淋巴細胞。6個月後B淋巴細胞逐漸由肝轉移到骨髓,故人的肝和骨髓具有囊類同器官的作用,但一般不稱肝和骨髓為中樞淋巴器官。
周圍淋巴器官於胚胎發生時出現較晚,如淋巴結、脾、扁桃體以及粘膜內的淋巴組織。接受和容納由中樞淋巴器官遷來的淋巴細胞。在抗原刺激下。淋巴細胞增殖分化,產生參與免疫應答的T效應細胞或漿細胞。T效應細胞產生和釋放各種淋巴因子,漿細胞分泌抗體。因此,周圍淋巴器官是免疫活性細胞定居和增殖的場所,也是免疫應答的重要部位。周圍淋巴器官廣泛分布於全身各重要部位,形成第二道免疫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