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常用實驗動物的特性、應用及飼養管理(四)(3 / 3)

3.鴿4個月齡左右開始發情,5~6個月齡可配種。鴿類雌雄終身配對,雄鴿常發出“咕咕”的叫聲。雌鴿配種後才產卵,每窩產卵2枚,卵為白色,每年可產6~8窩,平均相隔40~50天產1窩。雌鴿在夜間孵卵,雄鴿在白天孵卵。

4.鴿性成熟6個月,孵化期18天,壽命10年,心跳頻率140~200次/min,總血量占體重的7.7%~10.0%,頸動脈血壓19.3kPa(145mmHg),呼吸頻率25~30次/min,潮氣量4.5~5.2ml。紅細胞3.2×106/L,血紅蛋白128g/L,白細胞(1.4~3.4)×109/L。

(二)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

鴿的聽覺和視覺非常發達,對於姿勢的平衡反應也很銳敏。故在生理學實驗中常用鴿觀察迷路與姿勢的關係,當破壞鴿子一側半規管後,其肌緊張協調發生障礙,在靜止和運動時失去正常的姿勢。還可用切除鴿大腦半球的方法來觀察其大腦半球的一般功能。鴿的大腦皮層並不發達,紋狀體是中樞神經係統的高級部位。因此,單純切除其大腦皮層影響不大,若將其大腦半球全部切除,則不能正常生活。

不同品係的鴿子對高膽固醇膳食反應不同,可選用於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和抗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此外,還可應用於強心苷類藥物生物檢定,進行嘔吐實驗等。

(三)飼養管理

雄鴿和雌鴿都能在嗦囊內製造鴿乳,是飼喂雛鴿的特殊養料,色微黃,營養豐富。雛鴿出殼後,由親鴿口對口輪流哺乳,1周後鴿乳中伴有半消化的食物,2周後對乳鴿逐漸轉喂飼料。飼養方式基本與雞相同。鴿的飲水方式特殊,係將喙插入水中一次飲足。

三、蟾蜍與青蛙

蟾蜍(Bufo bufo,Toad)和青蛙(Rana nigromaculata,Frog)統稱為蛙類,分類上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兩棲綱,無尾目,蟾蜍屬蟾蜍科,青蛙屬蛙科。品種很多,它們是脊柱動物由水生向陸生過渡的中間類型。

(一)生物學特性

1.由於皮膚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因此它們一生離不開水或潮濕環境。怕幹旱和寒冷。所以,蟾蜍和青蛙生活在田間、池塘等環境中,以昆蟲等幼小動物為食料。冬季潛伏在土壤中冬眠,春天則出土。

2.蟾蜍和青蛙呼吸方式有數種,幼年生活於水中,形似小魚,用腮呼吸,有側線,叫蝌蚪,以水中植物為主要食料。經過變態發育為成體,尾巴消失,就到陸地上生活,有不發達的肺,用肺和頰咽呼吸,以昆蟲等幼小動物為食。冬眠和潛水時采用皮膚呼吸。

3.蟾蜍和青蛙的身體背腹扁平,左右對稱,頭呈三角狀,眼大並突出於頭部兩側,有上、下眼瞼和瞬膜以及鼻、耳等感受器官。幼年為蝌蚪,有尾,變態後尾消失,前肢有4趾,後肢有5趾,趾間有蹼,適於水中遊泳。體後有一泄殖孔,是泄殖腔的開口。雄蛙頭部兩側各有一個鳴囊,是發聲的共鳴器,叫聲特別響亮。蟾蜍無鳴囊,背部皮膚有許多疣狀突起的毒腺,可分泌蟾蜍毒,眼後的橢圓形耳腺分泌最多。

4.蛙類骨骼係統包括主軸骨和附肢骨骼。消化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等部分。肝呈棕褐色,有3葉。膽囊位於中葉的腹麵。成年的青蛙和蟾蜍肺呈粉紅色,位於體腔前部。心髒位於胸腹腔正中的腹麵,外有心包膜。泌尿生殖係統包括腎(中腎)、中腎管和膀胱。雄性生殖器包括睾丸、輸精管、中腎管。雌性生殖器包括卵巢、輸卵管、子宮。腦包括大腦、間腦、中腦、小腦和延腦,有11對腦神經。

5.蛙類為變溫動物,皮膚光滑濕潤,有腺體而無鱗片。蛙的皮膚並不是全部固著在皮下組織上,而是有一定的固著區域,各個固著區域之間的空隙則充滿淋巴,即所謂淋巴間隙,所以蛙的皮膚易剝離。這種皮膚在甲狀腺素作用下可整張脫落。皮膚中存在黏液腺分泌的一種透明物質,在水中可潤滑動物皮膚,在陸地上則可濕潤皮膚,顆粒腺分泌刺激性或毒性物質。

6.蛙類的生殖特點是雌雄異體,水中受精屬於卵生。繁殖的時間大約在4月中下旬。在生殖過程中,蛙類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抱對。但蛙類的抱對並不是在進行交配,隻是生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研究表明,如果人為地把雌雄青蛙分開(即沒有抱對的過程),那麼即使是在青蛙的繁殖期裏,雌蛙也不能排出卵細胞。抱對可以促進雌蛙排卵。

(二)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

蟾蜍和青蛙常用於生理、藥理學實驗。蛙類的心髒在離體情況下仍有節奏地搏動很久,常用來研究心髒的生理、藥物對心髒的作用。蛙類的腓腸肌和坐骨神經可用來觀察外周神經的生理功能,藥物對外周神經、橫紋肌或神經肌肉連接的作用。用蛙和蟾蜍可進行觀察脊髓休克、脊髓反射、反射弧分析、腸係膜或蹼血管微循環等的實驗。

(三)飼養管理

飼養管理的關鍵是水的質量,要保證無汙染和低菌數。飼養幼年動物水中不能有氯,氯可致死,不能添加。幼年時生活在水中,要保證有較大的水表麵積和通氣管,以維持水分的氣體交換。接近變態時要提供半路棲設施,無氯水每周換3~4次。變態後,需水較深,並在水中放置一些漏出水麵的幹燥休息區。飼養兩棲類動物不能使用聚氯苯基化合物增塑劑等物品,不能使用殺蟲、清潔、消毒劑。

蟾蜍和青蛙在我國分布廣泛,夏秋季節容易捕捉,蟾蜍比青蛙在捕捉和飼養等方麵更為簡便,在實驗中用途較廣。

四、樹鼩

樹鼩(Tupaia belangeris,Tree shrew)屬哺乳綱、有胎盤類、食蟲目,多數認為是靈長目(原始靈長目),樹鼩科,在國際上通俗稱之為樹仙(Tupaia glis),廣泛分布於東南亞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如我國的廣東、廣西、雲南、四川以及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從經緯度來說,它們分布在北緯28度至南緯9度,東經35度至122度的地區內。

自從1922年開始對它進行研究以來,在分類學上始終是許多學者感興趣和爭論的問題,有的認為是食蟲目(Insectivora),另一些學者把它列入靈長目(Primates)中的狐猴亞目,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樹鼩是在大約第三世紀從食蟲目向靈長目演變過程中,幸存保留至今的少數幾個靈中目的原宗,屬靈長目,原猴亞目(Prosimii),樹鼩下目(Tuparformes)的樹鼩科(Tupaiodes)。

目前已知的亞種有100多個,以野生繁殖為主,人工馴養繁殖為數甚少,因此係統地開發樹鼩,使其實驗動物化,是實驗動物學的課題。

(一)生物學特性

1.一般特性樹鼩是一類小型的攀緣型哺乳動物,最早被西方學者W·ellis於1780年在越南某島上發現。樹鼩的最初用名來源於馬來語“Tupai”,意為鬆鼠,因它的外形和鬆鼠相似。

(1)外形酷似鬆鼠吻部較長尖,毛蓬鬆,被毛黃栗色,尤以尾背及兩側毛較長,背部有一短淺色條紋,呈棕黃或淡黃色。前後肢各5趾,四爪發達、尖銳,耳短,腦室大。成年體重120~150g,體長12~24cm,尾長約等於身長。體色因不同亞種而異。我國常見有黃栗色和橄灰色。

(2)樹鼩有地、樹兩棲性除少數種類外,絕大多數營地棲生活,主要在地上活動、覓食、戲耍和休息。野生樹鼩多在丘陵、平原近農舍旁的灌木丘林裏活動,有時出入農宅,行動靈活,在土堆挖洞作穴,亦有在樹上築巢。屬晝行性動物,夜晚活動呆滯。雌性成對生活,不群居。雄性性情凶暴,常互相咬鬥。樹鼩膽小,機敏,易受驚,如長時間受驚,處於緊張狀態時,體重下降,睾丸縮小,臭腺發育受阻,當臭腺缺乏時,母鼩產後吃仔,生育力喪失。樹鼩通過不同的叫聲、多樣的視覺信號,標記環境的特殊氣味的分泌物等識別周圍環境和取得相互聯係。在繁殖期經常發生攻擊、爭鬥行為。有一定的領域行為和修飾行為。前爪較靈活,視力及嗅覺較好,顱腦較為發達。

(3)樹鼩是雜食性動物常以昆蟲、小鳥、五穀野果為食,偏愛動物性食物,其次喜歡甜食如蜂蜜。樹鼩覓食習性主要集中在上午8~10點和下午15~19點。成年樹鼩的日進食量100~150g,水用於喝和洗。

2.解剖學特點

(1)樹鼩有2節頸椎,13節胸椎,6節腰椎,3節骶椎和26~27節尾椎。

(2)成年齒式為2(I2/2,C1/1,P3/3,M3/3)=36.

(3)胃似人胃,形態簡單,無明顯的幽門管,在幽門孔括約肌形成一環狀脊,與十二指腸明顯分開。小腸雖由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組成,但三者界限不明顯。肝由3葉(右外側葉,中央葉和左外側葉)組成。膽總管和胰總管一起在幽門孔6mm處開口於十二指腸。肺,右肺分為上葉、中葉、下葉和奇葉,左肺分為3~4葉。腎在形態上如同一般哺乳動物。雌樹鼩的子宮為雙角子宮,可分為子宮角、子宮體和子宮頸3個部分。

3.生理學特點樹鼩的繁殖和發育因地區和外界條件而異,動情也因種類不同而異。中緬樹鼩(Tupaia belangeri)為9~10天。有產後動情期,產後4~8h即可交配,樹鼩為誘導排卵,隻有交配之後雌性才會排卵受精。妊娠期因品種不同而有差異,Tupaia屬的幾個種41~45天,籠養條件下無固定的出生季節。

子樹鼩初生時體重約10g,全身無毛,皮膚粉紅,眼閉,隻會蠕動,5~6天皮膚變黑,開始長毛,14~21天開眼,3周開始走動,4周可跳動,5~6周斷奶而獨立生活。

3月齡可達到成熟體重,4個月齡可出現交配行為。繁育年齡約3年,壽命5~7年。

不同種屬樹鼩的染色體數目不同,中緬樹鼩2n=62個,普通樹鼩2n=60個。

(二)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樹鼩是一種體形小,繁殖快,易捕捉和飼育,進化程度高,新陳代謝比犬、鼠等動物更接近於人,大體解剖也近似於人,在形態、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謝等方麵與人類也及其相似,醫學生物用途很高的動物。現在利用與開發樹鼩的研究已涉及生物醫學的許多科學領域。很多的學者在生態學、神經生理學、寄生蟲學、齒學及生理代謝關係等方麵進行了各種研究。

1.樹鼩大腦較發達,多用做神經係統方麵的研究,如對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嗅神經、紋狀體顳皮質,小腦核團的形態,小樹鼩的小腦發育、視覺係統、神經血管的研究,神經節細胞識別能力,口腔黏膜感覺末梢研究,神經係統的多肽、應激等研究。

2.消化係統方麵用於進行胃黏膜、下頜牙床、膽石症的研究。

3.泌尿係統方麵用於交感神經對腎小球結構的作用,腎功能衰竭等研究。神經遞質方麵有做乙酰膽堿、五羥色胺、腎素、血管緊張素等的研究。

4.病毒方麵做了隱性病毒如皰疹病毒、腺病毒方麵的研究。樹鼩在自然條件下或實驗室條件下能感染人的皰疹病毒。樹鼩作為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動物模型及鼻黏膜培養接種鼻炎癌的EB病病毒研究也獲得成功。另外,用樹鼩作為輪狀病毒的腹瀉病理模型也取得較好效果。

5.由於樹鼩血中高密度脂蛋白成分占血脂總量的60%~70%,因此已將樹鼩用於探索抑製人類動脈粥樣硬化發病機製的研究。

(三)飼養管理

1.飼養

(1)樹鼩從野外進入實驗室內飼育時,除了保持25~28℃室溫和60%左右的相對濕度等條件外,宜將樹鼩成對(1♂1♀)分籠飼育。

(2)實驗室飼養的樹鼩喜在籠內做翻滾躥跳活動,能量消耗較大。飼養籠不宜較小,至少應為1m3.繁殖籠內宜設多個小室作繁殖育仔用。小室要避光隱蔽,與外界環境不相通,因鼩產育時不能驚動,否則造成仔鼩被噬食或拒哺乳的情況。

(3)因其肉食性強,籠養時須注意有足夠的蛋白質飼料,營養缺乏或低下時體重減輕,毛無光澤,易感染疾病死亡。每周需供給2~3次肉類、雞蛋、鼠肉等蛋白飼料,另應給予充足的飲水,新鮮蔬菜、水果。

2.管理要定量喂食,避免不必要的幹擾和驚動。飼養室內應保持清潔衛生、定期消毒。空氣流通,陽光充足,缺少光照動物易患花斑病。籠內的墊料每周至少更換1次,並注意觀察動物的攝食情況,如發現動物食欲減退,精神委靡,被毛蓬鬆,應及時隔離及治療。

五、山羊

山羊(Goat,Capra hircas)屬哺乳綱、偶蹄目、牛科。共有6種,中國境內有2個亞種。

(一)生物學特性

1.山羊是典型的山地動物體形中等,體長1~1.4m,尾長8~20cm,肩高65~105cm。雄性成體重70~160kg,四肢健壯,頭較長,頦下具須,雄性的須比雌性長。

2.習性山羊雌雄皆有角,向後彎曲如彎刀狀,其隨品種、性別不同而有差異,雄性的角粗重,長70~160cm,其橫斷麵略呈側扁圓形,角上有大而明顯的橫棱。山羊喜棲於多岩石的環境中,能以很快的速度在陡峭的岩石山上奔跑。山羊性情活潑,行動敏捷,易馴養,食性廣泛,喜合群,常集結成5~20隻的群,由老雄羊率領,晨昏及夜間活動,白天在岩石上休息。以草及小灌木嫩枝為食。愛清潔喜幹燥,厭惡潮濕,抗病力和繁殖力強。

3.生長發育山羊一般2年3產或1年2產,每胎產1~3羔。性成熟年齡為6個月,最佳繁殖年齡為3~5歲,性周期21(15~24)天,發情持續2.5(2~3)天,為季節性(秋季)發情動物,發情後9~19h排卵,妊娠期150(140~160)天,哺乳期3個月,染色體二倍體為60個(精子內),單倍體30個(初級和次級精母細胞內)。

4.生理指標體溫38~40℃,收縮壓16(15~16.8)\[120(112~126)mmHg\],舒張壓11.2(10.13~12)kPa\[84(76~90)mmHg\],呼吸頻率12~20次/min,潮氣量310ml,通氣率5700ml/min,耗氣量220mm3/g活體重,血容量占體重8.3%,心率70~80次/min,心輸出量3100ml/min,靜脈血比容24.3(18.5~30.8)%,紅細胞16.0(13.3~17.9)×1012/L,血細胞比容0.33(0.27~0.35),白細胞5.0~14.0×109/L,血小板35(25~60)×109/L。

山羊的品種數量很多,按經濟用途可分為5類,實驗用為其中的普通山羊類。成都麻羊具有家畜特有的楔型體形,乳房發達,乳靜脈明顯,適合做泌乳生理研究。青山羊體形較小、頭短、有角、細長而背直、肋骨張開良好、腹部較大,四肢短而結實,適用做實驗外科手術。普通山羊生長在我國長江流域的中下遊及南方各省。

(二)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

山羊性情溫馴,體形大,不咬人、踢人,在醫學研究中,因其頸靜脈表淺而粗大,采血容易,在血清學診斷、微生物學血液培養基等都大量使用山羊血,山羊又是免疫學研究和生物醫學研究中較好的實驗動物。奶山羊乳腺發達,產奶量大,可用於泌乳生理學的研究。此外,還應用於營養學、放射醫學、實驗外科學、微生物學研究及複製肺水腫模型等。

(三)飼養管理

山羊性急,好角鬥,但又生性怯懦,怕雨淋,也怕烈日曬和冷風吹,有摩擦基角部的習慣,喜歡吃禾本科牧草或樹木枝葉,飼料和飲水都喜清潔,拒食糞便汙染的食料和不潔的水。

山羊適應性強,飼養方便,實驗山羊以舍養為主,設專用羊舍和運動場。山羊具素食性,拒食含有葷腥油膩的飼料。飼料中青飼料每隻每天給3~5kg青草和鮮樹葉,帶羔母羊補以精飼料以玉米、麥麩為主,豆科料約占40%,每日每隻0.3~0.5kg,冬春季尚可喂胡蘿卜或甘薯,保持自由飲水,應用自來水。羊舍要定期消毒。

六、綿羊

(一)生物學特性

1.綿羊(Sheep,Ovis aries)較山羊溫馴,仿效性及合群性好,有跟隨頭羊(老母綿羊)的習性,靈活性與耐力較差,不善於登高,喜幹燥,潮濕環境易使綿羊發生腐蹄病和感染寄生蟲。被毛能保溫和隔熱,故不怕嚴寒和耐熱,但剪毛後怕受雨淋或降溫。綿羊對疾病有較強的抵抗力。雄羊間常角鬥,不喜歡吃樹葉嫩枝,喜歡食青草,飼料的消化力強,利用率高。綿羊體軀豐滿,被毛綿密,頭短。雄綿羊有螺旋狀的大角,雌綿羊無角或角細小。顱骨上具淚窩,四蹄都有趾腺。綿羊嘴尖、唇薄、齒利,攝取食物主要靠上唇和門齒,綿羊上唇有裂隙,如兔唇狀,較靈活有利於采食牧草,下頜門齒向外有一定傾斜度,便於啃食很短的草。綿羊為反芻動物,有4個胃,其胰腺不論在消化期或非消化期都持續不斷地進行分泌活動,膽囊的濃縮能力較差。

2.綿羊性成熟為7~8個月齡,壽命10~14年,繁殖適齡期8~10個月,性周期17(15~18)天,發情持續時間1.5(1~3)天,季節性(秋季)多發情動物,發情後12~41h排卵,妊娠期150(140~160)天,哺乳期4個月,產仔數1~2隻。染色體2n=54(體細胞內)。體溫38~40℃,心率70~80次/min,心輸出量3100ml/min,血容量占體重的8.3%,呼吸頻率12~20次/min,潮氣量310ml,通氣率5.7L/min,耗氣量220mm3/g活體重,血漿總蛋白(75±1)g/L,紅細胞數10.3(9.4~11.1)×1012/L,血細胞比容0.32(0.30~0.34),血紅蛋白109(100~118)g/L,白細胞數7.8(5~10)×109/L。

3.綿羊品種繁多,全世界已有品種603(1978年)種。按尾型大小特征可分為6大類:①短瘦尾羊,如西交綿羊;②短脂尾羊,如蒙古羊;③長瘦尾羊,如新疆細毛羊;④長脂尾羊,如灘羊;⑤肥臀羊,如哈薩克羊;⑥無尾羊。

(二)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

綿羊是免疫學研究中常用的動物,如可以用綿羊製備抗正常人全血清的免疫血清,利用此免疫血清可以研究早期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和一些丙種球蛋白缺乏症。又如綿羊的紅細胞是血清學“補體結合試驗”必不可缺的主要試驗材料,由於“補體結合試驗”目前仍廣泛用於若幹疾病的診斷,因而綿羊是微生物學教學實習及醫療檢驗工作不可缺少的實驗動物。綿羊還適用於生理學實驗和實驗外科手術,綿羊的藍舍病還能夠用於人的腦積水研究。

(三)飼養管理

1.編號可用插耳法、剪耳法、裏刺法和烙角法。

2.捕捉正確方法為趁羊不備時迅速抓住羊的左脅或右脅,也可抓住腳的飛節上部。

3.斷毛一般在5~6月份進行,粗毛羊9~10月份再斷1次。

4.飼養精粗結合以青飼料為主,其他同山羊。

七、馬

馬(Horse,Equns caballus)是單胃草食性動物,性情急躁,多屬於神經容易興奮的類型,易受驚嚇,具有較好的記憶能力,有特殊的消化係統,如容積較小的單胃、胃的賁門與幽門距離較近、有寬大如汽車內胎似的盲腸、有上升而又有3個急轉彎的大結腸。馬性情比較暴烈,為了自衛或是注射時由於疼痛而反抗,馬會咬、拍、彈、踢。

馬性成熟年齡為1~2年,繁殖適齡期3~5年,性周期21天,多數為季節性多次發情,發情持續時間3~5天,發情後3~6天排卵,妊娠期335天,染色體二倍體為64(體細胞內),體溫37.5~38.5℃,呼吸頻率11.9(10.6~13.6)次/min,血容量占體重的6.7%,心輸出量21.41/min,全血容量109.6(94.3~136)ml/kg體重,血漿容量61.9(45.5~79.1)ml/kg體重,收縮壓13.1(12~13)kPa\[98(90~104)mmHg\],舒張壓8.5(6~1.5)kPa\[64(45~86)mmHg\],血液pH值7.32(7.20~7.55),紅細胞數9.3(8.21~10.35)×1012/L,血細胞比容0.33(0.28~0.42),血紅蛋白111(80~140)g/L,白細胞數5~1.1×109/L,血小板25×109/L。

馬由於體形大,血量多,對若幹抗原物質的反應又比較敏感,因此醫學上對血清學的研究以及生物製品在免疫血清的製造等方麵通常是在馬上進行的。如進行抗銀環蛇毒馬血清的研製,以及用於肝癌早期診斷的胎兒甲種球蛋白血清的研製工作都是使用馬來進行的。另外,馬還用於生產特異性抗血清或抗生素,如抗白喉血清、破傷風抗血清等,馬還可用於傳染病的研究,如以馬傳染性貧血研究人的溶血性貧血等,進行遺傳性疾病的研究,如無虹膜症、小腦退化症、白斑病等的研究。

八、牛

牛(Cattle,Bos taurus)屬哺乳綱、偶蹄目,牛科,牛為有胎盤、有蹄的反芻動物。性周期21天,發情持續時間18h,發情結束後11h排卵,發情後4天受精卵進入子宮,發情後35天植入,胎盤類型為上皮絨模型,妊娠期282天。染色體二倍體為60(體細胞內),體溫37.5~39.5℃,呼吸頻率20(10~30)次/min,收縮壓17.9(16.5~22.1)kPa\[134(124~166)mmHg\],舒張壓11.7(10.7~16)kPa\[88(80~120)mmHg\],血容量占體重的7.7%,全血容量57.4(52.4~60.6)ml/kg體重,血漿容量38.8(36.3~40.6)ml/kg體重,紅細胞8.1(6.1~10.7)×1012/L,血細胞比容0.40(0.33~0.47),血紅蛋白115(87~145)g/L,白細胞9.2(6.0~12.0)×109/L,血小板35(25~60)×109/L。

醫學研究中主要選用乳牛來製備小牛血清,供免疫學研究用。小牛血清是進行各種免疫學實驗的基礎材料。製備小牛血清要選用剛生下、未進食的乳牛,無菌操作下采血製備,為增加補體、提高活性,應將製備好的幾頭不同小牛的血清混合在一起,保存在低溫冰箱中備用。牛還可用在以下幾項研究中:使用其正常個體的組織或液體為實驗之用或製作培養基。進行傳染性疾病的研究,如結核病、布氏杆菌病、副結核病等。研究代謝紊亂,可作為人的發育不全性貧血(牛吃了三氯乙烯提取的黃豆粉後可患此病)、表皮角化症、低血鈣(產褥熱)的研究。還有用肝片吸蟲病研究人的膽酸性肝炎。環境科學的研究,如對溫度和濕度提高的適應性。遺傳性疾病的研究,如軟骨發育不全性侏儒症、先天性毛發稀少症、遺傳性白內障、先天性甲狀腺瘤、先天性心髒病、遺傳代謝功能不全、卟啉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