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群居性獼猴群居性強,每群數十隻至百餘隻不等,猴群活動範圍固定,群體之間從不相互跨越。在“多雄性”的獼猴族群內,有一定的社會等級製度,要成為族群內出眾的高階級的雄猴,必須擁有龐大及強壯的體形,並具強勁攻擊能力,群猴領袖即為“猴王”,是最凶猛、最強壯的雄猴,進食時“猴王”先吃,“猴王”與其他較高級的雄猴要擔負起保護整個族群的責任,特別是保護幼猴。“猴王”地位短暫,4~5年更換1次。雌性獼猴通常從出生開始便依附在同一族群內,很少離開出生族群。猴群雌雄老幼生活在一起,為直線型社會組成。猴群過大則分群,並產生新的“猴王”。
3.獼猴體形中等且勻稱,背毛棕黃色至臀部逐漸變為深黃色,肩及前肢色澤略淺,胸腹部淺灰色,臉部和耳部呈肉色,臀部的胼胝為粉紅色;四肢粗短,眉骨高,眼窩深。成年體重,雄猴為6~12kg,雌猴為4~8kg;體長為50~60cm,尾長約為體長的1/2.
4.獼猴具有發達的大腦有大量的腦回和腦溝,因此聰明伶俐、動作敏捷,善於攀緣跳躍,會遊泳和模仿人的動作,有喜怒哀樂的表現,好奇心與模仿力很強。有較發達的智力和神經控製。能用手操縱工具。嬰猴不需母猴協助即能以手指抓住母猴腹部皮膚或背部,在母親攜帶下生活,母猴活動、跳躍時嬰猴均不會掉落。
5.獼猴是雜食性動物以素食為主,除狒狒、獺猴等吃少量動物和昆蟲外,大多數非人靈長類動物都是素食。食物以植物花、果、枝、葉及樹皮為主,在農作物成熟季節,有時到田裏采食玉米和花生,吃的植物多達119種。覓食時常找一點吃一點,不斷找不斷吃,細嚼慢咽,並特別喜歡甜食。
6.獼猴難於馴養有毀壞東西的特性,常齜牙咧嘴、暴露野性;但通常怕人,不容易接近;捕捉時須小心謹慎,否則會被獼猴抓傷和咬傷。獼猴之間經常打架,打鬥時或受驚嚇時發出叫聲。
7.染色體獼猴屬各品種猴的染色體為2n=42.
8.壽命獼猴的壽命為10~30年。
獼猴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
(二)解剖學特點
1.骨骼結構獼猴由頭骨、椎骨、胸骨、肋骨、前肢骨和後肢骨組成。四肢粗短,具五指(趾),手的拇指、腳的大趾能與其他四指(趾)相對,能握物攀登,掌麵有指紋和掌紋,大多數種類的指(趾)端的爪部變為指甲。
2.獼猴牙齒在大體結構、顯微解剖、發育次序和數目等方麵與人類牙齒有許多共同之處。獼猴有乳齒與恒齒,恒齒共2(I2/2,C1/1,P2/2,M3/3)=32個,根據長出牙齒的順序及齒的磨損可判斷其年齡的大小。
3.獼猴的大腦發達有很多腦回、腦溝,大腦有大腦外側溝、中央溝、羅朗德溝,這些腦溝將大腦分為四等份。額葉和顳葉以大腦外側溝為界,額葉和頂葉以中央溝和羅朗德溝為界。腦殼有一鈣質裂隙,但嗅腦不發達,因此嗅覺不靈敏。
4.獼猴口腔的兩頰有頰囊頰囊是利用口腔中上下黏膜的側壁與口腔分界的。頰囊用來儲存食物,這是因攝食方式的改變而發生進化的特征。
5.獼猴雙眼並列位於頭部正前方,眉骨高,眼窩深。視覺較人類敏感,獼猴的視網膜上有一黃斑,有中央凹。視網膜黃斑除有和人類相似的錐體細胞外,還有杆狀細胞。獼猴的眼睛有立體視覺能力,能辨別物體的形狀和空間位置,有色覺,能辨別各種顏色,並有雙目視力。獼猴聽覺敏感,有發達的觸覺和味覺。
6.內髒獼猴胃為單室,呈梨形,腸長度與身長的比例為5:1~8:1,盲腸發達,無蚓突(闌尾);肝分6葉,膽囊位於肝髒的右中央葉;猴肺為不成對肺葉,分為左右2葉,左肺分3葉即上葉、中葉、下葉,右肺分4葉即上葉、中葉、下葉和奇葉。獼猴的血液循環係統與人類相似。
7.生殖結構雄性獼猴睾丸位於陰囊內,在成體陰囊可變成半懸垂狀,睾丸不對稱,左低右高。陰莖的位置因陰莖最尾側是懸垂的,故不直接懸垂在恥骨聯合下緣。雌性獼猴為單子宮,有乳房一對和乳頭,位於胸部,有胎盤。
(三)生理學特點
1.獼猴的進化程度高,接近人類具有與人類相似的生理生化代謝特性、代謝方式及相同的藥物代謝酶等。
2.獼猴體內缺乏維生素C合成酶不能在體內合成維生素C,所需維生素C必須從食物中獲得。如果缺乏維生素C則內髒發生腫大、出血和功能不全。
3.獼猴的血型分2種一種是與人類相似的ABO和Rh同源的血型因子,另一種是獼猴特有的Arh、Brh、Crh、Drh等14個血型,這些血型抗原可產生同族免疫,在同種異體間輸血時應做血型配合試驗,但不會發生新生仔溶血和成紅細胞增多症,不必考慮同群中雌雄血型配合的繁殖問題。白細胞抗原(RhLA)同人的(RhLA)抗原相似。
4.生長發育性成熟,雄性3歲,雌性2歲;適配年齡,雄性約4.5歲,雌性約3.5歲,性周期28(21~35)天。與人類相同,雌性獼猴有月經,月經期2~3(1~5)天,月經開始後12~13天排卵。獼猴的月經和生育力可持續17~20年。雌猴在交配季節,生殖器官周圍區域發生腫脹,外陰、尾根部、後肢的後側麵、前額和臉部等處的皮膚都會發生腫脹,這種腫脹稱為“性皮膚”。“性皮膚”是獼猴屬的生殖生理特征之一,在排卵前期,特別是排卵期出現明顯腫脹、發紅,在排卵期特別明顯,月經來臨之前消退。雌猴妊娠期為165天左右,每胎產1仔,偶有雙胎,年產1胎。哺乳期7~14個月。
與其他動物不同,雄猴精液在射出後數秒就開始凝固,1min後全部成凝塊。正常精量每次4~5g。
5.生理指標獼猴正常體溫白天為38~39℃,夜間為36~37℃。心率(168±30)次/min,心率隨年齡增長而減慢。收縮壓(16±3.47)kPa\[(120±26)mmHg\],舒張壓(11.2±1.6)kPa\[(84±12)mmHg\],年齡大、體重大的獼猴血壓較高,雄性比雌性高10~15mmHg。呼吸頻率40(31~52)次/min,潮氣量21.0(9.8~29.0)ml,通氣率860(310~1410)ml/min。飼料要求量100~300g/(隻·天),發熱量253.5~780卡/(隻·天),飲水量450(200~900)ml/(隻·天),排尿量110~550ml/min,排便量110~300g/d,紅細胞總數5.2(3.6~6.8)×1012/L,血紅蛋白126(100~160)g/L,白細胞數14(7~8)×109/L,血小板數(35.4±6.7)×109/L,全血容量54.1(44.3~66.6)ml/kg體重,血漿容量36.4(30~48.4)ml/kg體重,血細胞數比容0.42(0.32~0.52)。
(四)主要品種、品係
在科學研究工作中,使用量最多的是舊大陸猴,其中獼猴屬最為重要。其次是新大陸猴。獼猴屬共12個種46個亞種,分布於我國的有5個種,其中恒河猴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用量最大。獼猴屬中作為實驗動物的主要品種有如下幾種。
1.恒河猴(Macaca mulatta)恒河猴最初發現於孟加拉的恒河河畔,故得名(也叫孟加拉猴)。我國廣西境內頗多,俗稱獼猴、廣西猴、黃猴等。分布於緬甸、泰國、尼泊爾、印度北部、孟加拉與巴基斯坦以及我國西南、華南、東南、華北一帶。全球共有4個亞種,我國有3個亞種。恒河猴身上大部分毛為橙黃棕色,體前部色較淺,胸腹部、腿部呈淡灰色,麵部呈肉紅色,尾長約為體長的1/2.雄猴體重5.5~10.9kg,雌猴4.3~10.7kg。
2.食蟹猴(Macacas fasiccularis)食蟹猴又稱長尾猴或爪哇猴,體形較獼猴小。背毛淡黃褐至深褐色,腹麵的毛色較淡。冠毛從額部直接向後,有時在中線形成一條短脊。頰毛在臉周圍形成須,眼瞼周圍形成蒼白的三角區。尾長等於或大於體長。成年雄猴體重約8kg,雌猴約5kg,妊娠期167天,哺乳期14~18個月,性成熟為4.5歲,分布於越南、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蘇門答臘、爪哇、加裏曼丹等國。
3.熊猴(Macaca assamensis)又稱阿薩密猴或蓉猴,產於緬甸北部阿薩密及我國雲南、廣西。熊猴和蓉猴是廣西的土名,形態和恒河猴相似。身體比恒河猴稍大,麵部較長,毛色較褐,腰背部的毛色和其他部分相同,缺少恒河猴那種橙黃色的光澤,毛也較粗,不如恒河猴細密,麵部、兩耳為肉色,老猴麵部常生雀斑,頭皮薄,頭頂有旋,頭毛向四麵分開。雄猴身長約65cm,尾長23~25cm,體重12~14kg,不如恒河猴敏捷和活潑,小猴也不如恒河猴聰明易馴,叫聲啞,有時如犬吠。分布於中國、緬甸、泰國、尼泊爾、錫金、不丹、越南等國。有2個亞種,我國有一個亞種。
4.短尾猴
(1)紅麵短尾猴(Lyssodes speciosa melli)產於廣東、廣西、福建省等地。又稱華南短尾猴,土名叫黑猴和泥猴。本屬各猴的尾巴有的已退化到幾乎沒有,有的已縮至僅占身體的1/8~1/10左右。毛色一般為黑褐色,但隨年齡和性別稍有不同,有的幾乎全黑,有的較褐,略似朱古力色。麵部大多數發紅,但紅的深淺不同,這與發育有關,小時候不紅,越接近成熟麵色越紅,到老年紅色又逐漸衰退成紫色或肉色,甚至黑麵。小猴出生時呈乳白色,平頂毛長,由正中向兩邊分開。雌猴乳頭紅色,因為色素的關係,有時一紅一藍。雄猴身長為60~65cm,尾長為5~7cm。
(2)四川短尾猴(Lyssode speciosa thibetanas)又稱藏酋猴,是紅麵短尾猴的一亞種,產於四川的西部,西藏的東部。毛色和紅麵猴差不多,也為烏黑色,但稍淺,褐色較多,沒有純黑色的,胸腹部淺灰色的毛很多,毛的長度也和紅麵猴差不多,但被毛比紅麵猴稍厚。老齡猴在兩頰和頦下常生出相當大的胡子。體形比紅麵猴略大,雄猴身長約70cm以上,尾長在7~10cm之間。
5.台灣岩猴(Macaca cyclopis)台灣猴毛棕色,肩毛長有花紋,四肢較深,前額無毛,頰毛黑色,臉型較短。體形大,成年雄性體重可達22kg,妊娠期163天。僅分布於我國台灣。
6.平頂猴(Macaca nemestrina)又稱豚尾猴、豬尾猴,被毛米黃色到深棕色,尾圓粗,4歲性成熟,妊娠期170天,主要產於東南亞各國
此外,還有日本獼猴、頭巾猴(產於印度)等;其他品種有獅尾猴、蠻猴、狨猴、獺猴、夜猴、鬆鼠猴、金絲猴等。
二、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
靈長目動物在親緣關係上和人最接近,與人類遺傳物質有75%~98.5%的同源性。
非人靈長類動物在形態和功能上有很多與人相似的部分,是很重要的實驗動物,每年用於科研工作的數量達數萬隻。
1.生理學研究可用於腦功能,血液循環、血型、呼吸生理、內分泌、生殖生理、神經生理、行為學及老年學等研究。
2.傳染病研究和疫苗試驗獼猴能夠感染人類所有的傳染病,特別是其他動物不能複製的傳染病。因此在研究人類傳染性疾病方麵,獼猴具有極重要的用途。如肝炎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麻疹病毒、類鼻疽菌、B病毒、艾滋病病毒、痢疾杆菌、赤痢阿米巴等。它也是結核分枝杆菌的易感宿主。在腸道杆菌病和結核病研究中是良好的動物模型。在製造和鑒定脊髓灰質炎疫苗時,獼猴是唯一的實驗動物。非人靈長類動物可用於人的瘧原蟲病、阿米巴腦膜炎、絲蟲病和弓形蟲病等寄生蟲病的動物模型,是理想的篩藥模型。
3.疾病研究可用獺猴複製動脈粥樣硬化模型、慢性氣管炎模型。進行實驗腫瘤學、牙科疾病、放射醫學研究、遺傳代謝性疾病研究,如新生兒腸道脂肪沉積、蛋白缺乏症、膽石症、乙醇中毒性胰腺炎等。也可用獼猴進行老年性白內障、老年性耳聾、牙齦炎、牙科口腔疾病等老年性疾病的研究。也可用於營養和代謝性疾病研究,如動脈粥樣硬化症、維生素A、維生素B1缺乏症等。
4.藥理學毒理學研究非人靈長類與人的生殖生理非常接近,是人類避孕藥研究極為理想的實驗動物。可用電極損傷製造猴震顫動物模型篩選抗震顫性麻痹的藥物。猴對鎮靜劑的依賴性與人較接近,戒斷症狀較明顯並易於觀察,新鎮靜劑進入臨床前要用猴進行試驗。猴是藥物新陳代謝研究的良好動物,在已研究的化合物中,證實71%藥物在猴體內代謝和在人體內代謝的近似性好,但不同非人靈長類動物對藥物反應有一定差異。猴還可以用來進行祛痰平喘藥的療效實驗、抗瘧藥物的篩選實驗。
5.器官移植非人靈長類是研究人類器官移植的重要動物模型。獼猴的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MLA)同人的HLA抗原相似,有高度的多態性,是非人靈長類動物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基因區域的主要研究對象,基因位點排列同人類有相似性。
6.環境衛生學研究獼猴可用做大氣汙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臭氧)、重金屬類(如汞、鉛、鎘等)環境汙染以及農藥和微生物產物的環境汙染的動物模型。
三、飼養管理
(一)飼養
1.飼養獼猴的方法主要有2種,籠養和舍養。檢疫馴化群、隔離群、急性實驗群用籠養,繁殖群和慢性實驗群可舍養。飼養籠要配有鎖或門閂固定係統,籠底下設廢物盆,並使動物不能碰到。合理安置料鬥和飲水器,飼養房舍多樣,內室供休息、避風雨、防寒,外室供活動,用露天封閉鐵欄杆或網眼結構。有些飼養場設在孤島或用高牆圍起來,也是一種很適合的方法。
2.喂養獼猴有雜食性,食譜廣,進食快,愛挑食等特點,飼料配合要多樣化,注意適口性。飼喂主食以各種糧食的精飼料為主,為了避免飼料的單一及彌補營養的不足可摻入一定量的牛奶、奶粉、雞蛋、魚粉、骨粉和食鹽,並輔以經消毒的蔬菜、水果類青飼料。在製訂食譜時,必須注意飼料多樣搭配和保持飼料的相對穩定,此外,適當增加一些動物性食物,飼料中應含有足夠的維生素C和礦物質,成年猴每天需食量為113~907g,其中含瓜菜300g,食物要煮熟或加工成餅幹,也可微火焙製;某些穀物豆類可用鹽水浸泡12h以加強適口性。喂食時應先粗後細,主食及副食品按1:2或1:1的比例喂給。每日定量分3次投喂。切勿喂食過多,以免影響猴的消化功能,造成腹瀉等現象。尤其是長期籠養的猴過食會出現大腹等狀。
3.猴飲水必須充分滿足,任其自由飲用,無自動飲水設備的,要注意保持水質清潔,每日更換。
(二)管理
1.獼猴的最適溫度為20~25℃,但獼猴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可有一定變動範圍;相對濕度40%~60%;環境要保持冬暖夏涼,並有一定遮陰裝置;保持環境清潔衛生,定期消毒。
2.飼養場應設立隔離檢疫用房和病猴房,隔離檢疫用房要遠離健康猴群。配備轉移籠和擠壓籠,用於轉移動物和進行檢查及注射。
所有飼養籠、舍的門均應向內開。活動場也可設能攀登的架空金屬杆,以利於活動。
3.注意關門上鎖;勤觀察,隨時挑出老、弱、病猴,調整猴群,馴養群可從齒序變化和體重變化估計年齡。捕捉猴時,可用捕猴網,擠壓籠,捕捉過程要小心謹慎,防止被猴咬傷和抓傷。工作時要佩戴必需的防護用品。
4.對新入場猴必須進行隔離檢疫。在完全隔離情況下進行檢疫,檢疫期至少1個月以上。要登記和編號,做好臨床觀察記錄和有關生理生化項目的檢驗。必須進行結核菌素試驗和驅除體內外寄生蟲,還應特別注意其他人畜共患病的檢查。
5.人和猴有很多危害嚴重的共患病。因此,不僅要檢查猴,還要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健康檢查,每年至少一次。平時被猴抓、咬傷要特別注意及時處理和治療,工作時佩戴必需的防護用品。
第十節 其他實驗動物生物學特性、應用及飼養管理
除上述各章節介紹的實驗動物外,還有一些實驗動物和實驗用動物也用於生物醫學研究。
一、雞
雞(Gallus domestiaus,chicken)作為實驗動物是從1789年Pastaur用雞研究禽霍亂開始。家雞屬鳥綱,雞形目、稚科。近交程度高,生產飼養、環境控製水平高,品種甚多。SPF雞已應用在生物醫學研究的許多領域。
(一)生物學特性
雞多為地棲性的鳥類,飛行能力較差,體形結實,足、爪強健,有4趾,適於在地麵上行走,以爪搔抓取食。喙短而堅,翼短而圓。雄雞頭頂有肉冠,顏色絢麗多彩。體表被覆豐盛的羽毛,沒有汗腺,依靠呼吸散熱,怕熱不怕冷。無齒,胃分為腺胃和肌胃,咀嚼器官是肌胃。肌胃內含有吃進的砂粒,可磨碎堅硬的食物。食管中部有擴張而成的嗉囊,具有儲存食物和軟化飼料的作用。肺為海綿狀,緊貼於肋骨上,無肺胸膜及橫膈,肺上有許多小氣管直通氣囊,氣囊共有9個。無膀胱,每天排尿很少,與糞一起排出,尿呈白色,為尿酸及不溶解的尿酸鹽,呈碎屑稀粥狀混於糞的表麵。
雞為卵生,受精蛋在37.3~37.8℃孵化21天就可出雛,新生雛雞一般重37~40g,其發育生長十分迅速,2周齡可達初生重的2倍,6周齡時增加10倍,8周齡增加15倍,一般20周齡開產。雞性成熟年齡4~6個月,21天孵化,體溫41.7(41.6~41.8)℃,呼吸頻率12~21次/min,潮氣量4.5ml,心跳頻率120~140次/min,血壓(頸動脈)20.6kPa(150mmHg),總血量占體重的8.5%,紅細胞3.35(3.06~3.44)×1012/L,白細胞3.26×109/L,血小板13~23×109/L,血紅蛋白103(73~129)g/L,紅細胞比密1.090,血漿比密1.029~1.034,血液pH值7.42.
雌性雞隻有左側卵巢和輸卵管有生殖功能。右側輸卵管常呈囊狀痕跡,無生殖功能。雞在短時間內可承受環境溫度的變化。隨著溫度的增大,雞的溫度耐受力減小。產蛋時最適溫度為10~21℃,溫度變化會使產蛋量迅速下降。光照對產蛋也很重要,為達到最高產蛋量,每天需要14~16h的光照。雞的凝血機製好,紅細胞呈橢圓形,有大的細胞核,染色後細胞漿為紅色,細胞核為深紫色,利用這個特點,在進行炎症時的吞噬反應實驗時,采用雞紅細胞作炎症滲出液內白細胞吞噬異物,效果很理想。將雄雞睾丸手術摘除,可進行雄性激素的研究。這時可見雄性性特征退化,冠、須不發達、顏色幹白,翼毛光亮消失,性情溫馴安靜,不再鬥架,很少啼鳴,腿也縮短等。雞還可用於遺傳學研究(如肌肉營養不良的研究)、馬立克病、病毒病等傳染病的研究和關節炎的研究及白血病等腫瘤的研究。
現代家雞由原雞長期馴化而來,它的品種很多,如來航雞、白洛克、九斤黃、澳洲黑等,仍保持鳥類某些生物學特性,雖飛翔力退化,但習慣於四處覓食,不停的活動。聽覺靈敏,白天視力敏銳,具有神經質的特點,易驚恐。常常對色彩很敏感,如鮮紅的血會對雞形成刺激,引起雞追隨啄食,造成嚴重損傷。環境和管理不良易產生異嗜癖。
(二)主要品係、種群
醫學中常用的品種是白來航雞(White Leghorn),原產於意大利,現分布於世界各地,是生物醫學研究中最常用的品種。其體形小而清秀,全身羽毛白色而緊貼。成熟早,產蛋量高而飼料消耗少,年平均產蛋220個以上。平均蛋重為54~60g,蛋殼為白色。
雞已育成很多近交係,主要有CSIRO係列(澳大利亞)、IU係列(美國衣阿華洲立大學)、PR係列(捷克)PRC-R係列(英國)、RPRL係列(美國)、UCD係列(美國),各有不同的品係特性及用途。
SPF雞是我國得到最廣泛應用的SPF級實驗動物。我國已有從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德國引入的近10個品係。每年提供大量雞胚和SPF雞供生產及研究應用。
(三)在生物醫學中的選擇應用
1.疫苗生產和鑒定雞卵是生物製品生產的重要原料。雞胚常用於病毒的培養、傳代和減毒,因此常用於病毒類疫苗生產鑒定和病毒學研究。
2.藥物研究在某些藥物評價試驗中要用雞或雞的離體器官。利用1~7日齡雞膝關節和交叉神經反射,可評價脊髓鎮靜藥的藥效。6~14日齡雛雞用來評價藥物對血管功能的影響。雞的體外藥物評價係統有離體嗉囊評價藥物對副交感神經肌肉連結的影響;離體心耳評價藥物對心髒的影響;離體直腸評價藥物對血清素的影響;還可用於篩選抗癌及抗寄生蟲藥等。
(四)飼養管理
基本上分為孵化、出雛、育雛和成年雞管理幾個階段。
1.孵化出雛孵化的3周內,保持溫度和相對濕度適宜極為重要(溫度37.8℃,濕度85%)。18天後將蛋轉入出雛盤,21天時出雛,出雛的小雞在破殼後1天內轉入育雛室。
2.育雛1日齡雛雞應保持其環境溫度為32~33℃,然後每周降3℃,直到5周齡降到18℃保持。光照隨日齡改變進行節段性調節(第一周光照16h,第二周14h,第三周以後保持光照12h)。育雛期間根據不同發育階段給予不同的飼料,0~6同齡飼喂小雛飼料,6~10周齡飼喂中雛飼料,10~18周飼喂大雛飼料,18周齡後飼喂成雞飼料。
3.成年雞人工光照能滿足生殖要求,繁殖時可采取雄雌比1:(10~16)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方式。應重視近交係數的上升,合理進行遺傳控製。一般成年雞養至65~70周齡需更新生產雞群。
種蛋是主要實驗用品。在有特殊設施控製在溫度16℃,相對濕度60%~70%的環境內保存,限1周內應用。
健康雞群表現為雞群活潑,反應靈敏。部分雞精神沉鬱,離群、閉目呆立,羽毛蓬亂不沾,翅膀下垂,呼吸有聲等是發病的前兆或處於發病初期。部分雞精神委頓,說明有嚴重疫病出現,應盡快予以診治。
二、鴿
鴿(Columba livia,Pigeon)是鴿形目鳩鴿科數百種鳥類的統稱。我們平常所說的鴿隻是鴿屬中的一種,而且是家鴿。家鴿屬鳥綱(Aves),鴿形目(Columbiformes),鳩鴿科又名鴿子,是由野鴿馴化經長期培育而成。
(一)生物學特性
1.鴿體形豐滿,喙小,性情溫馴。一般雄鴿比雌鴿大。羽毛緊湊,羽毛有灰、白、紅、黃和黑色等。頸羽常有金屬光澤,站立時姿勢挺拔。行走的姿態似高視闊步,並帶有特征性的點頭動作。翅長,飛行肌肉強大,故飛行迅速而有力。喜群飛,兩眼炯炯有神,眼沙清晰,眼球外有眼環,內有瞬膜,平時開放,飛行時緊閉,以防水、防塵和保護視力。2個月齡開始換主翼羽。每隔15~20天換一根,常可據此估測幼鴿年齡。
2.為了適應飛行,家鴿在身體結構上出現了一係列的變化。前肢變為翅,具有流線型體形。牙齒、膀胱、大腸和一側卵巢都已退化,也是利於飛行而減輕體重的適應性變化。髒器與雞大致相似。胸大肌發達,利於飛翔。有膽管,無膽囊。體腔內有9個氣囊,分布在有關部位之間,其中儲滿氣體,在飛翔時可減輕體重和保持身體平衡,並可借換入的冷空氣調節體溫。鴿的大腦皮層嗅葉不發達,紋狀體,視葉及3個半規管發達。小腦也很發達,上有橫溝,中央有蚓部,兩側有小腦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