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雙版納的鳥類當中,要算綠孔雀最美麗了。那綠色的羽毛上,閃爍著五彩繽紛的星星點點,長長的尾巴上裝飾著豔麗的翠綠、紫藍等顏色。綠孔雀性情溫和,喜歡成群活動,當它們一起從樹梢上飛過時,像一片綠色的雲彩,格外好看。
孔雀為何要開屏呢?原來在每年4~5月間,是雄孔雀爭豔比美,尋找伴侶的時候。這時候,它的羽毛煥然一新,在山腳下開闊的草叢、溪河兩邊或田野附近活動,不時用力搖晃身體,豎起美麗的尾羽,展開得像一把精致的宮扇,緊緊地跟隨在雌孔雀的身邊,得意洋洋地踱步,不時翩翩起舞,以博得雌孔雀的青睞。所以,在春天繁殖的季節,為了吸引雌孔雀,雄孔雀經常開屏。有一位科學家發現,孔雀開屏也是有力的威嚇武器,有一次,他看見一隻狼正在逼近孔雀,情況危險萬分,孔雀突然開屏,開屏時好像突然出現無數綠色閃亮的“大眼睛”,使大灰狼嚇了一跳。等狼反應過來,孔雀已乘機逃走。
白孔雀開屏
鳥的羽毛有各種各樣的顏色
生活在荒漠地帶的鳥的羽毛和沙土的顏色接近,顏色大都比較暗淡,色澤單一;而生活在南方的鳥類,羽毛則五彩繽紛,這是由於南方一年四季都有各種顏色的美麗的花草。看來,鳥的羽毛的顏色是與四周的生活環境相協調的。這樣便於鳥類隱蔽自己,不至於輕易暴露目標,而被猛獸吞食。這也就是生物學上說的保護色。另外,還有些美麗的鳥類,並不單純起著保護色的作用。有些鳥類雄的非常美麗,而雌的卻不漂亮。據科學家研究:雌雄羽色不同,是生殖細胞分泌性激素所控製的結果。
講“人話”的鸚鵡
鸚鵡是最受人們喜愛的籠鳥。據考證,人類馴養鸚鵡的曆史非常悠久。早在4000-5000年前的奴隸社會,鸚鵡就已成為奴隸主們的寵物。今天,馴養鸚鵡的習俗幾乎遍及全球。鸚鵡之所以特別受人之寵愛,不僅是因為羽毛鮮豔、性格溫順,更主要的是它們那擅長學舌的本領。從古到今,鸚鵡學舌的出色本領,引起人們的莫大興趣,甚至留下一些傳奇般的故事。
相傳在唐代,長安富豪楊崇義在家裏被殺,地方官到他家勘查,這時一隻籠中鸚鵡忽然開口說話,反複念叨著一個叫“李弇”的姓名。地方官心生疑雲,一查,李弇是楊家鄰居,便把李帶來盤問,發現他果然是凶手。鸚鵡因報案有功,被唐明皇賜了個“綠衣使者”的封號。這個故事詳見於筆記《開元天寶遺事》。
類似的事在國外也有發生。1984年3月,美聯社曾報道一則新聞: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貝敦,某人家夜晚被撬竊。受害者向警察報告說,他家被盜時,有一隻鸚鵡在場,被盜以後,這隻鸚鵡不斷重複這樣一句話:“到這兒來,羅伯特,到這兒來,羅尼。”根據鸚鵡提供的這兩個名字,加上從現場取得的指紋,警察很快破了案,抓住了兩個慣竊犯,一個名叫羅伯特,一個名叫羅尼!
這些故事常常使人們感到迷惑:鸚鵡能學“說”人話,它們是否能懂得所“說”人話的含義?它們能像我們一樣用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改變自己的環境嗎?在古代,不少人相信鸚鵡真能懂人語,通人性。“耳聰心慧舌端巧,鳥語人言無不通。”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對它們的讚美。到了近代,由於動物學、生理學、解剖學研究進展,特別是巴甫洛夫創立的條件反射理論,使得人們相信,鸚鵡和其他鳥類的學舌,僅僅是一種條件反射的仿效行為,也叫效鳴。鳥類沒有發達的大腦,鳴叫的中樞位於比較低級的紋狀體組織。因而鸚鵡不可能懂得人類語言的意義,也不可能運用這些語言。有些研究鳥類行為的科學家還用實驗證實過這一結論。這樣,鸚鵡學舌僅僅是盲目的學舌,這似乎成了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