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優雅的出恭——抽水馬桶(1 / 1)

寬敞明亮的衛生間裏,漂亮的抽水馬桶,隻需輕輕一按,就解決了問題。那麼,你知道抽水馬桶的來曆嗎?

食物的進與出符合能量守恒的原則,光進不能出,會死人的。就像極度饑餓的年代,吃完樹皮草根,隻好用糠和“觀音土”(白堊土)來填肚子,結果“出”不來,很多人就這麼活活憋死了。

一串串的奴隸被綁著手,在烈日下艱難地往前移。四周空蕩蕩,有人內急,押送的人便將繩索解開。等到在隱蔽處解決完,又將繩索套上。這便是“解手”的原創。這個詞沿用至今,隻是繩索的意思完全失掉。

在古代,我國還美其名曰“更衣”,一天到晚不知更多少次衣。不知情的人心裏或許會稱讚他們多愛清潔。如果考試,考生還得領個“出恭”的牌子才許出來。

直到抽水馬桶的出現,才解決了多少年來的問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抱怨她的裏士滿宮殿未倒空的便器惡臭難聞。1595年,她的侍臣約翰·哈靈頓爵土前來解難。他設計了一個貯水器裝水,作為隨時衝洗便池之用。打開水便可衝洗,一種新式廁所在裏士滿宮殿裏誕生了。

但那時的抽水馬桶沒有任何排汙的主管道,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錢來支付管道裝調費用,大數人根本就用不上。所以盡管已經有了新式馬桶,但普通人仍然照舊。清理倒空便器,或者讓夜間掏糞人打掃汙物。

1775年,英國鍾表師卡明對哈靈頓爵士的貯水器進行了改進,使貯水器裏的水每次用完後,能自動將門關閉,並能讓水自動灌滿水箱,卡明因此而獲取專利權,並命名為“卡明型廁所”。三年後倫敦的工匠約瑟夫·布拉梅也取得了專利。他將貯水器設在便池上方,並安上一個把手控製出水,而且為便池裝了蓋。同時,采用一些構件,如控製水箱裏水流量的三球閥,以及保證汙水管的臭味不會讓使用者聞到的U形彎管等。

直到19世紀後期,歐洲的城鎮都已安裝了自來水管道和排汙係統後,大多數人才用上抽水馬桶,甚至像倫敦這樣的大城市也在19世紀60年代才剛提供排水措施,這時許多人第一次享受到抽水馬桶的好處。而這已是哈靈頓的發明三百多年之後的事了。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抽水馬桶開始在歐美盛行,後來傳到亞洲。

抽水馬桶的一個重要特征是S形管,或者說下水道的存水灣,它總是保存些水。這些水相當於一個密封墊,將臭味蓋住。如今大部分人都已用上了抽水馬桶。

20世紀80年代中期,瑞典一家公司對傳統便池作了改進,建造了一座電氣廁所,它能將便溺等物送到焚化器中焚化。它無臭蟲,也無廢物,但造價高,耗電量大,一時難以推廣。由於抽水馬桶的出現,解決了人類的內急之苦,體現了時代的進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