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著名軍事著作(3 / 3)

《海權對曆史的影響》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美國海軍理論家,海軍曆史學家。1859年畢業於美國安納波利斯海軍學校。曾參加美國內戰。1886~1889年、1892~1893年,兩度任海軍學院院長。1893~1895年,任芝加哥號巡洋艦艦長。1896年退役。美西戰爭期間,為海軍戰略委員會成員。1899年,在第一次海牙和平會議上,代表美國反對強行仲裁,反對在戰爭中取締毒氣。1902~1903年,任美國曆史學協會主席。1906年,晉升海軍少將(非現役)。1908年,任海軍事務委員會主席。馬漢是海權論(海上實力論)的創立者。畢生從事於海軍和致力於海軍理論著述,共有著作20部。其中《海權對曆史的影響,1660~1783》和《海權對法國大革命和帝國的影響,1793~1812》確立了他的海權論,使他聞名於世。以後的《納爾遜傳》和《海軍戰略》等書,也是他闡述海權論的主要著作。馬漢的海權論的中心思想是:要擁有並運用優勢的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製海洋,以實現己方的戰略目的。馬漢所處的時代,正是美國資本主義獲得巨大發展並進入壟斷的階段,而又是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的時代。他的軍事理論,正適應於當時美國壟斷資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並對一些海軍強國的海洋戰略具有重大影響。

《製勝的科學》

蘇沃洛夫,俄國大元帥,俄國軍事學術奠基人之一。1742年在禁衛軍注冊,1748年正式服役。曾參加七年戰爭、兩次俄土戰爭(1768~1774和1787~1791年)和1794年的鎮壓波蘭起義。1798年第二次反法聯盟組成後,任意大利北部俄奧聯軍總司令。1799年率軍轉戰意大利和瑞士,行軍中翻越阿爾卑斯山。恩格斯認為,這是“到當時為止所進行的一切阿爾卑斯山行軍中最出色的一次”。後遭貶謫,死於彼得堡。蘇沃洛夫主張摒棄警戒線戰略和線式戰術,主張集中兵力於主要方向,以殲滅敵人軍隊為主要目標,快速機動,積極進攻;主張結合實戰,進行必要的練兵。他總結了多年的作戰經驗和治軍學術思想寫出了《製勝的科學》。《製勝的科學》(1795~1796年)是其代表作,其核心是三項基本戰術原則:“目測”(善於判斷敵情和地形,及時定下決心)、“快速”(高度的機動性和突然性)和“猛攻”(決定時刻全力以赴狠打窮追)。

《戰爭指導》

富勒,英國軍事理論家、軍事史學家,裝甲戰理論的創始人之一。1899年服役時參加過英布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英國遠征軍赴法參戰。1916年12月出任坦克軍參謀長。根據索姆河會戰中英軍首次使用坦克的經驗,提出使用坦克的新思想,並在1917年11月康布雷之戰和1918年各次坦克戰中取得成功。1922年,在英國坎伯利參謀學院任主任教官。1926年,任英帝國總參謀長軍事助理。1929~1932年任旅長。1933年退役。1935~1939年,任倫敦《每日郵報》記者。此後一直從事軍事理論與軍事曆史的研究。富勒著述有35種以上。

早期,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驗為基礎,重點探索未來戰爭的特點以及諸軍兵種的戰鬥運用。這一時期的主要著作有:《戰爭改革》(1923)、《戰爭科學的基礎》(1926年)、《論未采戰爭》(1928年)。退役後除繼續探索裝甲戰理論外,開始研究國際政治和英國防務,晚年側重研究軍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