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象人論
朝醫學四象學說的基本理論和內容,是其辨象的依據。《東醫壽世保元》稱:“《靈樞》書中有太少陰陽五行人論,而略得外形,未得髒理,未盡精究也”,“餘生於醫藥經驗五六千載後,因前人之述,偶得四象人髒腑性理,著得一書名曰壽世保元”,“太少陰陽之短長變化,一同之中有四偏”,這就是“人稟髒理有四不同”,即太陽人肺大肝小,太陰人肝大肺小,少陽人脾大腎小,少陰人腎大脾小。人的髒局出現“四偏”,除“天理之變化”外,喜怒哀樂性情起著決定作用,即“太陽人哀性遠散而怒情促急,哀性遠散則氣注肺而肺益盛,怒情促急則氣激肝而肝益削,太陽之髒局所以成形於肺大肝小也;少陽人怒性宏抱而哀情促急,怒性宏抱則氣注脾而脾益盛,哀情促急則氣激腎而腎益削,少陽之髒局所以成形於脾大腎小也;太陰人喜性擴張而樂情促急,喜性擴張則氣注肝而肝益盛,樂情促急則氣激肺而肺益削,太陰之髒局所以成形於肝大肺小也;少陰人樂性深確而喜情促急,樂性深確則氣注腎而腎益盛,喜情促急則氣激脾而脾益削,少陰之髒局所以成形於腎大脾小也”,這是因為肺氣“直而伸”,與哀性相互應,哀性則遠散;脾氣“栗而包”,與怒性相互應,怒性則宏抱;肝氣“寬而緩”,與喜性相互應,喜性則擴張;腎氣“溫而畜”,與樂性相互應,樂性則深確。同時,樂情之陰氣逆動則損傷陽髒之脾;怒情之陽氣逆動則損傷陰髒之肝;哀情之陽氣逆動則損傷陰髒之腎;喜情之陰氣逆動則損傷陽髒之肺。這樣一“盛”一“削”,使人的髒局出現“四偏”。
《東醫壽世保元》又描述了四象人的性氣和精氣,稱:“太陽之性氣恒欲進而不欲退;少陽之性氣恒欲舉而不欲措;太陰之性氣恒欲靜而不欲動;少陰之性氣恒欲處而不欲出”,“太陽之情氣,恒欲為雄而不欲雌;少陰之情氣,恒欲為雌而不欲雄;少陽之情氣,恒欲為外勝而不欲內守;太陰之情氣,恒欲為內守而不欲外勝”。太陽人“其性便便然”,少陽人“其性恢恢然”,太陰人“其性卓卓然”,少陰人“其性坦坦然”。這就使人的性情和性情對髒局促成的“四偏”成為辨象診斷的依據。《東醫壽世保元》還對性情在病因和保健方麵的作用提出了理論依據,稱:“怒極者,怒之不勝,悲哀動中則肝魂亂也;哀極者,哀之不濟,忿怒激外則腎誌亂也;喜極者,喜之不服,侈樂無厭則脾靈亂也;樂極者,樂之不成則喜好不定,則肺意亂也”,“太陽人恒戒暴怒深哀,少陽人恒戒暴哀深怒,太陰人恒戒浪樂深喜,少陰人恒戒浪喜深樂”。
四、髒腑論
朝醫學對人體髒腑提出“五髒之心,中央之太極,五髒之肺脾肝腎四維之四象”的觀點用以解釋人體髒腑所在部位及其生理功能。朝醫學把人體髒腑所在部位劃分為四焦,髒分為四髒,腑分為四腑,水穀之氣分為四氣,營衛物分為四海,全身組織器官歸類為四黨與。
四焦就是把人的髒腑所在部位劃分成上焦、中上焦、中下焦、下焦。《東醫壽世保元》稱:“肺部位在頜下背上,胃脘部位在頜下胸上,故背上胸上以上謂之上焦;脾部位在膂,胃部位在膈,故膂膈之間謂之中上焦;肝部位在腰,小腸部位在臍,故腰臍之間謂之中下焦;腎部位在腰脊下,大腸部位在臍腹下,故脊下臍下以下謂之下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