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途述天、人、性、命關係時該書認為:“大同者天也,各立者人也”,“博通者性也,獨行者命也”,“天時大同也,事務各立也;世會大同也,交遇各立也;人倫大同也,黨與各立也;地方大同也,居處各立也”,這就明確了綱目關係,既講明了綱舉目張的道理,又強調了人的能動作用,進一步指明了改造自然和社會是治本的根本措施,而要發揮人的能動作用,“存其心,養其身”,“修其身,立其命”,是維護健康的重要措施。
天、人、性、命整體學說對指導醫療實踐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揭示了病因學基本理論,即自然界引起的脾胃水穀、風寒暑濕為病;由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心之愛惡所欲,喜怒哀樂偏著”也可致病。二是指導診療,即以社會因素所引起的喜怒哀樂的性情變化規律,指導辨象論治的診療過程。三是指導預防保健,即“簡約得壽,勤幹得壽,警戒得壽,聞見得壽”,“懶怠減壽,偏急減壽,嬌奢減壽,貪欲減壽”,“好賢樂善,天下之大藥也”,提出了自我預防保健的基本途徑。
二、陰陽論
朝醫學基礎理論的哲學依據。以“太極生兩儀”,“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四象生焉”的哲學理論為指導,解釋宇宙一切事物的變化,說明人的生理、病理,指導臨床實踐。陰陽是宇宙一切事物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法則,也是朝醫學辨象論治的根本原則。朝醫學認為“天生萬物,有物有則,人形物也,人性則也,以人形其人性,有物有則,一而不二者謂之太極”,“性有性用,性用知也,形有形用,形而行也,一知一行,一生一成,易簡相得者謂之兩儀”。這就是人體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的根源,人的一切組織器官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有機整體。《東醫壽世保元》稱:“太少陰陽之髒局短長陰陽之變化也。”朝醫學根據這一陰陽變化理論,把人分為太陽人、太陰人、少陽人、少陰人,指出辨象來之陰陽,正確的辨象首先要分清陰陽,才能抓住體質的本質。又稱:“哀怒之氣陽,順而上升;喜樂之氣陰,順而下降”,“上升之氣過多則下焦傷,下降之氣過多則上焦傷”,說明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過程是哀怒之氣和喜樂之氣、上升之氣和下降之氣陰陽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統一的協調過程,盡管疾病的發生及病理變化複雜多樣,但都可用陰陽變化來概括說明。還說:“哀怒相成,喜樂相資”,“哀性極則怒情動,怒性極則哀情動”,認為陰與陰、陽與陽之間具有相資相成的關係,提出不同個體陰陽多寡的天稟相對穩定的理論,把人分成幾類:過偏於陽者為太陽人,過偏於陰者為太陰人,少偏於陽者為少陽人,少偏於陰者為少陰人。認為:“肺大肝小者名曰太陽人,脾大腎小者名曰少陽人,肝大肺小者名曰太陰人,腎大脾小者名曰少陰人”,髒器大小,陰陽偏盛偏衰是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調整陰陽,恢複陰陽的相對平衡就是治療疾病的過程,所以“大者瀉之,小者補之”是朝醫學的基本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