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維吾爾族醫學(2)(3 / 3)

(11)腹瀉。表現為糞便稀薄且排泄次數增多。腹瀉分為胃原性腹瀉、肝原性腹瀉和腸原性腹瀉三大類。胃原性腹瀉分為非體液胃原性寒性腹瀉、體液性胃原性寒性腹瀉、胃黏膜脫落性腹瀉、異常腦原性胃原性腹瀉和胃原性食物性腹瀉五種。肝原性腹瀉分為肝原性膿性腹瀉和肝原性肉水樣腹瀉兩種。腸原性腹瀉分為腸原性血性腹瀉、腸原性膿性腹瀉、腸原性體液性腹瀉三種。其中腸原性血性腹瀉分為腸黏膜脫落性出血性腹瀉、腸黏膜鹽堿體液性脫落出血性腹瀉、腸黏膜膽液質性脫落出血性腹瀉、幹便性腸黏膜脫落性出血性腹瀉、毒物(藥)性腸黏膜脫落性腹瀉和腸黏膜腐爛性出血性腹瀉等。

(12)便血。係指排便時排出消化道內的出血。消化道的潰瘍、結核、癌症、息肉,某些傳染病的危象期,消化道黏膜血管腐爛、損傷等均可造成消化道內出血。若屬上消化道少量出血則糞便黑硬,若出血量大則糞便黑並稀;若屬下消化道出血則糞便呈暗紅或深紅色;若屬直腸或肛腔出血則糞便可見鮮紅血並且便後肛門滴流。

(13)腹脹。係指胃腸腔內積氣過多。其原因是胃腸內第一消化或肝內第二消化受到障礙,腸的寒性氣質增高,腸內膽液質不足,支配胃腸的精神力減弱或增強。需多食大麥、扁豆、南瓜、牛肉和山羊肉等食物。

(14)腹水。係指腹腔內積水過多。腹水分為肝原性腹水、心原性腹水、腎原性腹水、腹膜炎症性腹水、肝脾等髒器受傷性水腫和癌症性腹水等。

(15)麵色蒼白。分為貧血性蒼白和精神性蒼白兩種。貧血由慢性或急性失血或造血功能障礙所致。造血功能障礙與缺乏營養、自然力減弱,或消化障礙、自然熱降低、脾功能紊亂、體內消耗性疾病或肝和骨髓的造血功能紊亂等因素有關。精神性蒼白是暫時性的。

(16)黃疸。表現為全身皮膚和眼白發黃。黃疸分為淺黃疸和深(黑)黃疸兩種。前者由血液中過多混入膽液質所致,見於肝熱旺盛、肝炎、肝硬化、肝癌、膽管阻塞和全身性傳染病的危象期等。深(黑)黃疸除了有淺黃疸的病因外,還有脾胃之間膽液質的通道出現阻塞,膽液質旺盛、膽液質過多混入血液中,脾髒膽液質的吸收力和撮住力減弱等。

(17)小便異常。包括尿痛、排尿次數增多或減少、尿量增多或減少、少尿或無尿、排尿困難、尿失禁、血尿和尿混濁等。

(18)眩暈。表現為站立時感到眼前發黑及周圍的東西旋轉。前者係供應腦的新鮮空氣突然不足,陳舊性氣體暫時增多而擋住視網膜所致。後者係胃內異常氣體上升到腦而影響視力所致。眩暈分為血液質性、膽液質性、黏液質性、非體液熱性或寒性、中暑性、損傷性、饑餓性、腦病性、貧血性和體位性眩暈等。

(19)食欲不振。人的食欲與全身和消化係統器官的氣質、體液平衡、三大力,人體素質、消化、感應力,精神因素和環境等因素關係很大。不想進食稱作食欲減退;既無饑餓感,又不想進食稱作食欲不振。

(20)失眠。造成失眠的原因是全身和腦的氣質異常,腦內幹熱或幹寒性增高,鹽堿性黏液質侵占腦組織,精神狀況和消化功能異常,胃內產生的異常氣體上升至腦部,精神疲勞,疼痛或瘙癢刺激和饑餓等。

(21)癱瘓和麻痹。表現為全身或半身或身體某一部位的感覺和運動同時受到障礙。隻有感覺障礙稱為麻痹。其原因是腦、神經和肌腱的濕寒性旺盛,感覺力和運動力減弱,腦和神經以及肌腱萎縮,腦阻塞以及腦、脊髓和神經損傷、被壓迫等。

(22)精神和神誌異常。係精神力異常的一種表現。如精神緊張、精神低落、神誌迷糊、神誌不清和昏迷等。

(23)瘙癢。係由已變質的血液質、膽液質和鹽堿性黏液質等刺激皮膚的神經,或皮膚不潔導致毛孔阻塞等而引起。

二、檢查疾病的方法

維醫檢查疾病的方法分一般檢查方法和特殊檢查方法兩種。

一般檢查方法有望診、問診、觸診、叩診、聽診和聞診等。觸診分為淺觸診和深觸診兩種。切脈屬於淺觸診。維醫通過切脈了解患者在病態期的氣質、體液、三大力等的各種狀態,以及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情況,以此估計疾病的程度和病情的預後等。維醫切脈時用四指。切在前壁靠近腕關節的橈動脈上且左右相對照。切脈時注意脈搏的長短、粗細、強弱、深淺、快慢、軟硬,以及充盈度、冷熱節律、形狀等。維醫把病態脈象大體分為鼠尾弱脈、鼠尾強脈、鋸齒脈、洪脈、蟲蠕脈、蟻走脈、雙峰脈、雙起脈(代脈)、震脈和促脈等。特殊檢查包括小便、大便、痰、膿液、腹水等的檢查,現已開始使用化驗、X光、心電圖和超聲波等現代醫學的特殊檢查法,以提高診斷的正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