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維吾爾族醫學(2)(2 / 3)

(2)活動力。分為激發力(成因力)和工作力兩種。激發力——激發人做或不做某種事、進行或回避某種行為的力。例如,一個人打算做一件事,但如果沒有激發力,就不會產生向往和追求。所以激發力又稱為誌向力或向往、追求力。誌向力中又包括反抗力,如一個人想做一件事,但受到某種不利的刺激,為保護自己便可產生反抗力。工作力——完成一項活動的力,可發動有關器官協調工作,並且需要智慧力的協助。

3.自然力

自然力係指為補充生命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通過生命力、精神力而從腦、心、肝等器官產生的的力。它從胚胎時期開始營養人體全身,為人體的成長和成熟打下了基礎。當自然力不足時,會引起精神力和生命力的異常,破壞支配器官或被支配器官的功能,甚至使四體液失去平衡,導致全身營養不足性疾病。自然力的中心在於肝髒。它分為先天(原發)力和後天(繼發)力。先天力——係指男性的睾丸、女性的卵巢的自然力。後天力——產生胚胎後的力。

醫療實踐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維醫學在其理論的指導下確立了一整套較為嚴謹的臨床醫療體係,其中主要有診斷、治療的方法及原理,臨床用藥的方法與原則等。

診斷學包括常見症狀、檢查疾病的方法、診斷原則和步驟等。

一、常見症狀

維醫對常見症狀的認識一般概括為以下23種。

(1)發熱。維醫認為人體所需的熱量是在人體自然力的支配下,以膽液質和血液質的形式不斷產生、消耗和補充,並將多餘的熱量通過皮膚、肺和體液(如黏液質和膽液質)等途徑自行調節,以維持體內熱量的平衡。如果體內調節機能出現障礙,體內熱量過多就會引起發熱。發熱分為每日性發熱、體液性發熱(膽液質性發熱、血液質性發熱、黏液質性發熱、膽液質性發熱)、消瘦性發熱和感染性發熱等。

(2)疼痛。為體內寒性(黏液質或黑膽質)旺盛使神經受寒,或熱性(膽液質或血液質)旺盛使神經受熱,神經受壓迫,外傷,炎症和毒性物的刺激等原因而引起的症狀。引起疼痛的病種很多,診斷時要根據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疼痛發作和持續的時間,疼痛的放射和轉移以及疼痛的減輕和加重的誘因等進行鑒別診斷。

(3)呼吸困難。呼吸困難分為非危險性異常呼吸、危險性異常呼吸和喘氣性呼吸三類。非危險性異常呼吸分為大呼吸、小呼吸、用力呼吸、長呼吸、短呼吸、快呼吸、慢呼吸、相繼性呼吸、先後呼吸、熱呼吸、冷呼吸、連續性呼吸、震顫性呼吸、嗅呼吸、窒息性呼吸、非情願性呼吸、微弱呼吸、鼻翼性呼吸等18種。危險性異常呼吸分為節律失調異常呼吸、潮式呼吸、一側肺呼吸、困難的呼吸、蹲坐式呼吸等五種。喘氣性呼吸困難分為傷風感冒性喘氣、炎症性喘氣、心原性喘氣、氣性喘氣、幹燥性喘氣、寒性喘氣和異常體液性喘氣等七種。

(4)咳嗽。根據咳嗽的病因、特點和處理的不同,分為氣質失調性咳喘、炎症性咳嗽、心原性咳嗽、環境汙染性咳嗽等多種。氣質失調性咳嗽分為非體液性和體液性咳嗽兩大類。根據咳嗽的性質又分為幹性咳嗽、濕性咳嗽、定期咳嗽、非定期咳嗽、有聲咳嗽、無聲(嘶啞性)咳嗽等。

(5)咯血。係指咳嗽時排出呼吸道及肺部的出血。它是在呼吸道和肺內疾病的影響下血管壁受到損害,血管撮住力減弱,排泄力增強而引起的症狀。

(6)心悸。患者自己感覺心跳或心慌,並伴有心前區不適和喘氣。心悸分為氣質失調性心悸、心原性心悸和體弱性心悸三大類。氣質失調性心悸又分為非體液性和體液性兩種。

(7)水腫。分為全身性水腫和局部性水腫兩大類。前者又分為心原性水腫、腎原性水腫、肝原性水腫、肌肉性水腫、妊娠性水腫和月經性水腫等。

(8)惡心嘔吐。是由於胃的非體液性或體液性氣質失調,撮住力減弱,排泄力增強或腦部疾患和變質飲食的刺激而引起的。嘔吐分為胃原性和腦原性兩類。前者先惡心後嘔吐;後者先頭痛後嘔吐。胃原性嘔吐的性質與注入胃內的體液類型和食物有關。

(9)嘔血。係指嘔吐時排出食道和胃內的出血。其病因是血液質旺盛,血液質稀釋,食道和胃壁血管撮住力減弱,排泄力增強,血管壁有毒性炎症以及潰瘍和癌症等。

(10)吞咽困難。分為氣質失調性吞咽困難、精神失調性吞咽困難和體液性吞咽困難三種。氣質失調性吞咽困難分為熱性的和寒性的兩種。氣質失調也可能為全身性或局部性。氣質失調性吞咽困難與咽部或食道的異常有關。精神失調性吞咽困難與精神力的過強有關。前者咽部或食道痙攣,後者咽部或食道麻痹。體液性吞咽困難係指咽部或食道因炎症、潰瘍、疤痕或腫瘤而造成狹窄。氣質失調性和精神失調性吞咽困難是暫時性的,體液性吞咽困難是進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