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還認為人體是由七種物質構成的:即精微(來自食物)、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和精液。這七種物質在體內有各自的功能,如精微是人體的營養物;血液維持生命,肉保護內髒,骨是支持全身的框架,髓則可變為精液,精是生殖繁衍不可缺少的物質。

藏醫認為,人體內的三大因素,七種物質、三種排泄物等,在正常情況下都有一定的量,互相之間保持協調,一旦這種協調關係受到破壞,發生偏盛或偏衰,都會導致疾病。

四、病因學說

藏醫也認為產生疾病的原因包括內因和外因兩種。在內因方麵,涉及人的體質類型、年齡、情緒變化等因素。各種過激的情緒,不論喜怒憂思,均可致病。在外因方麵,包括氣候變化、起居環境、飲食不節等因素,並特別強調起居環境和飲食。凡居住環境過於潮濕寒冷或過熱,過食與體質類型不相匹配或相悖的食物,以及偏食嗜味、暴飲暴食、誤食毒物、酗酒等均可致病。另外,如強忍二便、強忍射精、久臥久坐、房事過度、失血過多,以及外傷、蟲豸蜇傷等,都是造成疾病的原因。

醫療實踐

一、診斷辨症

診斷方法包括望診、問診和觸診(脈診)。

1.望診

內容較廣,如觀察病人的神情、氣色、動作、喘息等,但其重點主要是舌診和尿診。舌診觀察舌質的老嫩肥瘦和色澤,舌苔的有無、厚薄和質地等。尿診則是具有藏醫特色的診斷方法之一,其觀察的內容包括尿量、尿色、尿的沉澱物、氣味、泡沫的有無與性質、尿中的漂浮物、蒸氣逸出情況。通過尿診,即能提出疾病的診斷,並判斷其預後。

2.問診

與一般醫學體係的問診基本一致,包括的內容也較多,如問現在病症的起因經過,發病緩急,病程變化,環境及氣候因素,飲食起居,用藥及治療情況,家庭病史等。

3.脈診

藏醫的脈診與漢族醫學的脈診相似。切脈的部位在腕部橈動脈,用三個指頭按住寸、甘、恰三個部位,分別診候心髒和小腸、脾和胃、腎和“三木休”(左手),肺和大腸、肝和膽、腎和膀胱(右手)等髒器的狀態。藏醫認為心脈與舌相聯係,肺脈與鼻相聯係,肝脈與兩目相聯係,脾脈與口唇相聯係,腎脈與兩耳相聯係。當某一髒腑有病時,其相應的五官也會有病態出現。如心脈有病,則舌縮語艱;肺脈有病,則鼻翼下陷;肝脈有病,則兩目上吊;脾脈有病,則口唇下垂;腎脈有病則兩耳失聰或耳輪枯槁。藏醫能區別20多種脈象,但其中較常見的12種脈象,對於鑒別病症的寒熱,關係重大,而藏醫一般辨症也總是著重辨別病症的寒熱。例如,熱證脈多數、洪、大、弦、滑、硬;寒證脈多沉、遲、弱、細、浮、虛。藏醫對診脈的要求也較嚴格,認為清晨剛睡醒,晨曦微露的時刻,所得脈象最能反映人體真實情況。認為醫生一呼一吸之間脈跳5次為正常;而每次診脈,至少應達100次,才能判斷節律的均勻、快慢。診脈還應區別四季的不同,因為脈象在不同季節有相應的變化。此外,藏醫還運用五行生克學說來解釋脈象。

二、治療方法

藏醫治療疾病有多種方法,其中以飲食療法和藥物療法最為常用。

1.飲食療法

對患者應吃哪些食物、忌食哪些食物,都有嚴格規定。四季飲食也有所不同。例如,患赤巴病,可食野牛肉、魚、羊肉、蜂蜜;春季宜食苦辛澀三種味的食物,如陳青稞、幹燥地區的畜肉、蜂蜜、開水、薑湯等食物。又如隆病宜食大蔥、大蒜、羊肉、馬肉、驢肉、紅糖、陳酥油、黑芝麻油、熱糌粑、白酒、犛牛奶等。

2.藥物療法

分內服、外用兩種。藏醫認為,藥物有六味、八性、十七效的區別。六味即甘酸苦辛鹹澀;八性為輕、重、寒、熱、銳、鈍、潤、燥;十七效為寒、熱、溫、涼、穩、動、輕、重、潤、幹、燥、稀、鈍、銳、細、膩、軟。治病時,需針對疾病的特性采用藥效相對的藥物。如隆病的特性為粗、輕、硬、動,治療宜用細、重、軟、穩等藥效的藥物。

除了飲食療法、藥物療法外,藏醫還有許多其他療法,包括用器械外治、放血療法、艾灸療法、拔罐療法等多種外治療法。此外,藏醫還十分重視起居生活與各種療法互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