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應酬禮儀金點子(1)(2 / 3)

進醫院,要遵守醫院規定,按時間要求入內和離開。

進病房要先輕輕敲一下門,或輕輕開門進去。到病床前,先把禮物放下,見到病人,要同平常一樣自然、平靜、麵帶微笑,主動上前握手,不宜握手時,可探身表示慰問。見到病人治療用的針頭、皮管、紗布、繃帶要表現出平靜的樣子,切不可表現出驚訝的神態,不然病人會增加精神壓力。然後坐在病人身旁或拿一個椅子坐下。

坐下後,要親切目視病人,先問一聲“今天好些吧?”或“今天精神好多了”,然後再關切地詢問病人病情和治療情況。交談中,要讓病人介紹情況,自己不要滔滔不絕地嘮叨。多講些慰問、開導和鼓勵的話,用樂觀向上的語言給病人以精神上的鼓勵,不要提及刺激病人的話題,多講些愉快的事,使病人得到寬慰和快樂。要幫助病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醫生醫療,不要再為工作、家事操心,安心治療。

探望病人的時間不宜過長,10分鍾左右即可起身告辭,問一下病人有什麼需要幫助的,有什麼事要幫辦理的。離開前再囑咐病人安心治療,表示過兩天再來看望。

顯然,如果是危重病人,則不應作交談,隻是探視,簡單而深情地安慰、鼓勵,再向病人的親屬致意以後就可告辭,不便當著病人的麵交談的,可在其親屬送到門外時再談,以免引起病人疑慮,加重病情。

鄰裏相處的必要禮儀

與鄰居應和睦相處,守望相助,遵守住戶規則。

開放收錄音機、電視機及談笑等各種聲音不可過高,並應適時,以免妨礙他人作息。

出入門戶,上下樓梯,應步履輕緩。

室內一切動作,均宜輕緩,以保持寧靜。尤其夜遲歸來,須保持安靜。

當街過道不曬衣物。屋外停放車輛,不可妨礙交通。

鄰居遇有不幸或喪事,不可高歌作樂。

使用公共場所應注意什麼

1.遇到特殊情況需要占用樓道空間臨時放些物品,必須先和相關樓層的鄰居做好溝通。

2.要說清原因以及占用時間,得到他們的體諒,也可以在物品旁貼一張“安民告示”說明情況。

3.要注意什麼能放什麼不能放,比如不要放易碎、易燃、易腐蝕、易腐爛和氣味難聞的物品,體積太大影響上下樓的也不要放。

4.不要長時間占用樓道公共空間,這不符合鄰裏禮儀規範,也不利於安全。

如何拜訪搬入新居的鄰居

1.拜訪時間的選擇不要影響他人休息。拜訪時間長短的把握一般在10分鍾左右。

2.儀容得體適度,不要穿拖鞋、睡衣,頭發蓬亂等。

3.注意話題的選擇不要涉及他人隱私。

4.注意交談時所處的位置,一般不要直接進入室內,應在門口寒暄幾句。

握手的標準方式

行至距握手對象1米處,雙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傾,伸出右手,四指並攏,拇指張開與對方相握,握手時用力適度,上下稍晃動三、四次,隨即鬆開手,恢複原狀。與人握手,神態要專注、熱情、友好、自然,麵含笑容,目視對方雙眼,同時向對方問候。

握手的先後順序:男女之間握手,男方要等女方先伸手後才能握手,如女方不伸手,無握手之意,方可用點頭或鞠躬致意;賓主之間,主人應向客人先伸手,以示歡迎;長幼之間,年幼的要等年長的先伸手;上下級之間,下級要等上級先伸手,以示尊重。多人同時握手切忌交叉,要等別人握完後再伸手。握手時精神要集中,雙目注視對方,微笑致意,握手時不要看著第三者,更不能東張西望,這都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軍人戴軍帽與對方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後再握手。

握手的力度:握手時為了表示熱情友好,應當稍許用力,但以不握痛對方的手為限度。在一般情況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男子與女子握手不能握得太緊,西方人往往隻握一下婦女的手指部分,但老朋友可以例外。

握手時間的長短:握手時間的長短可根據握手雙方親密程度靈活掌握。初次見麵者,一般應控製在3秒鍾以內,切忌握住異性的手久久不鬆開。即使握同性的手,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對方欲罷不能。但時間過短,會被人認為傲慢冷淡,敷衍了事。

握手的禁忌:不要在握手時戴著手套或戴著墨鏡,另一隻手也不能放在口袋裏。隻有女士在社交場合可以戴著薄紗手套與人握手。握手時不宜發長篇大論,點頭哈腰,過分客套,這隻會讓對方不自在,不舒服。與基督教徒交往時,要避免交叉握手。這種形狀類似十字架,在基督教信徒眼中,被視為不吉利。與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切忌用左手與他人握手,因為他們認為左手是不潔的。除長者或女士,坐著與人握手是不禮貌的,隻要有可能,都要起身站立。

怎樣介紹最恰當

介紹,是與人相識的重要方式。兩個人盡管幾次見麵相遇,都有意結識對方,這在西方國家,會主動上前作自我介紹,二人就算結識了。而在我國,不通過介紹這個環節,原先陌生的局麵就難以打開,除非突然發生了兩個人可以借題搭話的事情,這是我們民族的含蓄、委婉性格的具體表現。

介紹可以在許多場合使用,如在宴會、舞會、親友聚會、婚禮、會議、商店、路上等等。介紹應講究次序,講究禮貌,一般應將年輕的介紹給年長的,將地位低的介紹給地位高的,將男子介紹給女士,將未婚的介紹給已婚的。向一個人介紹多個人時,則應當先高後低,先長後幼,先女後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