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後百餘年的時間裏,這個家族簡直是無所不能,即使那些王公貴族也不得不甘拜下風。例如在1905年時,倫敦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甚至比日本駐英國的使館早兩天獲得日本海軍全殲俄國艦隊的消息,因而被時人稱為“無所不知的羅斯柴爾德”。1833年,當英國宣布廢除奴隸製以後,內森曾一下拿出2000萬英鎊用以補償奴隸主的損失,替英國政府解決了一大難題。
3.“我是一個猶太人”
到19世紀中葉,羅斯柴爾德家族除了在各地開辦銀行,從事證券、股票交易和保險業務外,還投資工商業、鐵路和通訊業,後又發展到鋼鐵、煤炭、石油等行業,這個龐大的金融帝國在歐洲的各個角落都發揮著影響。特別是到該家族的第三代時,這種影響力更是被發揮到了極致。每當發生戰爭,他們便向各國政府提供軍事貸款,戰後又為戰敗國提供賠款。1854年,在克裏米亞戰爭(Crimean War)中,他們為英國提供了1600萬英鎊的貸款;1871年,他們又拿出了一億英鎊替法國向普魯士支付巨額戰爭賠款;即使在大西洋對岸,他們也是內戰期間美國聯邦財政的主要財源。
當時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到底有多富有,通過它幫助英國政府購買蘇伊士運河一事我們就可以有所認知。那是在1875年,埃及政府由於資金匱乏,被迫準備將17.7萬股蘇伊士運河股票買給法國政府。但是趁火打劫的法國提出的價格太低,於是憤怒的埃及便宣布,願意以400萬英鎊的價格賣給其他國家。聽到這個消息後,英國人動心了,他們希望借機控製蘇伊士運河。遺憾的是,盡管在內閣會議上,英國人一致同意買下這批股票。然而由於當時國會休會,政府無法籌集所需的龐大資金。關鍵時刻,英國首相狄斯瑞利(Disraeli)向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倫敦的負責人列昂內爾求助。經過考慮,後者果斷地做出決定,由羅斯柴爾德銀行倫敦分行向英國政府提供400萬英鎊,搶先買下了這批股票。就這樣,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慷慨使英國控製了蘇伊士運河,帶來了巨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列昂內爾也因此一夜之間成為舉國上下敬仰的英雄。
盡管數百年來一直在歐洲商界呼風喚雨,但就如果絕大多數猶太商人一樣,擁有巨大財富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始終沒有忘記他們的身份,並處處維護猶太人的利益。據說長期生活在倫敦的列昂內爾就曾自豪地宣稱:“我有兩大榮譽:第一,我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員;第二,我是一個猶太人”。由於受本民族宗教傳統的影響,羅斯柴爾德家族下屬的公司企業都按猶太教安息日的規矩,在星期六估算,不做任何生意。由於手中擁有巨大的財力,他們還經常通過自己的影響涉足政治,盡力維護猶太人的利益。1820年,為抗議德國一些地區的排猶政策,內森公然宣布不同任何一個拒絕給猶太人公民權的德國城市做生意。1850年,當卡爾借錢給羅馬教皇時,所提出的附加條件便是要求拆除羅馬的猶太人隔離區。而當沙皇俄國政府迫害和虐待本國猶太人時,羅斯柴爾德家族又宣布堅決不向其貸款。或許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財力太雄厚了,很多歐洲國家都不得不對他們做出讓步。例如在1858年,當列昂內爾成為英國下議院議員時,居然獲準以猶太教方式而不是以基督教方式舉行宣誓。值得一提的是,羅斯柴爾德家族還是早期猶太複國主義運動中重要的一分子。早在20世紀初,該家族在法國的成員愛德蒙男爵就向巴勒斯坦的猶太移民提供了約600萬美元的資金。而當英國猶太複國主義組織建立時,擔任主席的便是同樣出自該家族的沃爾特·羅斯柴爾德勳爵,後者在促使英國政府發表《貝爾福宣言》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20世紀以來,由於種種複雜的原因,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國際金融界的地位已大為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摩根家族等更現代化的財團。盡管如此,這個家族仍稱得上是曆史上最成功的商業家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