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特兄弟還製造了另一架類似的飛機,名叫“串聯雙發”。它的前麵的發動機直接與一副單獨的牽引式螺旋槳相連。
在研製多發動機飛機方麵,另一個著名的先行者,是俄國的設計家、製造家和飛行員葉戈爾·西科斯基。1911年度,差不多在“三·二”型飛機試驗的同時,西科斯基已開始考慮製造一架大型飛機了。1912年9月,他為這項計劃謀求到了財政支持,可是技術上的困難是很多的,也是很大的。由於飛機的尺寸很大,它的翼展長達28米,所以西科斯基在飛機上裝有4台發動機。這些發動機裝在下機翼上麵,兩對串聯配置。這架大型飛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雖然它的正式名稱叫“俄羅斯勇士”,但人們通常都稱它為“巨人”。旅客艙前麵的封閉式駕駛艙,也是這架飛機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有人曾警告西科斯基,這駕駛艙會使飛機無法飛行,因為飛機偏離正常的飛行姿態時,駕駛員不能很快的辨別,而且有一個問題是實際存在的,那就是一架既大又重的飛機要用什麼形式的起落架。當時沒有合適的大型機輪,因此,這位大膽的設計師決定采用16個機輪,飛機的每邊裝4對機輪。它用結實的滑軌裝在一起,就像一個雪橇上的滑行裝置。
西科斯基和他的工人們沒有受到宗教迷信的影響,他們在1913年5月13日駕駛世界上第一架四台發動機飛機“巨人”首次進行了試飛。這天進行試飛的軍用機場一直都很忙,到了晚上9時左右,西科斯基才開始進行準備,原定於第二天進行試飛。但是,此時的機場是空閑的,而且時值俄羅斯的“白夜”(晚上天不完全黑),光線尚比較充足,還能保證一小時的飛行。所以,西科斯基雖已很疲勞,但還是決定利用這段時間駕駛“巨人”升空飛行。
西科斯基坐在座艙的操縱台前,座艙的前麵是一個敞露的平台,平台上站著一名機械員,由他向拉住機翼的人們發出鬆開飛機的命令。主艙內還有一個人,他的任務是當飛機“後重”或“前重”時,向前或向後移動,進行平衡。駕駛員用2分鍾時間對4台73.55千瓦的“阿格斯”水冷式發動機進行試車,然後向站在機頭上的機械員發出起飛信號。隨著大家把手鬆開,這架大型的雙翼機便緩慢地向前滑行。當速度增大時,機身後部(它也放在滑橇上)開始上翹,操縱係統開始起作用。當向後鬆杆時,西科斯基開始感到,機輪沿地麵滑動而引起的振動消失了,一架四台發動機飛機首次升空了。
正如駕駛員後來記錄的那樣,“這架飛機飛得很好”。顯然,站在“平台”上的那個人也感覺到了這一點。因此向地麵上聚集的人群揮手致意。然後,為了試驗一台發動機發生故障時可能產生的影響,飛行員將一台發動機的油門收到底,“巨人”飛機仍然是可操縱的。
離機場約1.6千米處,這架大型飛機開始轉彎著陸,正如駕駛員敘述的那樣,著陸時是相當平衡的,當飛機停下來時,機械員下機檢查起落架,準備進行滑行。但是,盡管一切情況良好,也無法進行滑行,因為人群已衝進機場,擁向“巨人”——正如西科斯基後來敘述的那樣:“像潮水那樣湧來。”三名飛行員登上“平台”,向人群揮手致謝。
至此,這位俄國設計家確信,他的關於大型多發動機飛機方麵的理論,基本上是正確的,第一次飛行的主要缺點是,起飛和爬升速度性能不好,前麵已經提到這架飛機的四台發動機是成對串聯配置的。前麵兩台發動機驅動牽引式螺旋槳,後麵兩台發動機驅動推進式螺旋槳。這意味著,後麵的螺旋槳是在前麵螺旋槳的滑旋中工作,所以效率低。發動機和螺旋槳一開始就是這樣安排的,因為西科斯基想使發動機盡可能靠近飛機的中心線,其目的是,如果一台發動機發生故障,它對飛機的操縱性的影響,會比發動機裝在機翼遠離中心線的情況下要小。然而,這架飛機在“非對稱推力”的情況下的操縱性是很好的,所以,西科斯基決定重新配置發動機,使四副螺旋槳都能發揮出最佳效率。因此,他將後麵的發動機移到下機翼下裝在前發動機外側,使得四台發動機分開安裝,同時都驅動牽引式螺旋槳,即使這樣配置,在一台發動機停車,甚至在飛機一側的兩台發動機都失靈時,方向舵對飛機的操縱作用仍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