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中秋節(3 / 3)

當天晚上,後羿打獵後回到家,卻不見了嫦娥。在一再追問之下,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但為時已晚。蓬蒙見事已敗露,害怕師父怪罪,早已逃之夭夭。後羿報仇未成,傷心欲絕,仰天長歎。他突然發現,今天的月亮比常日的格外皎潔、明亮,裏麵有個身影在晃動,那個身影看起來非常熟悉,酷似嫦娥。後羿知道,那不是別人,那肯定就是嫦娥,於是他朝月亮追去。可是,不管他怎麼努力,都追不到月亮。後羿明白了,他不可能追上月亮。為了表達對嫦娥的懷念,後羿在嫦娥往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在香案上放上她平時愛吃的水果和糕餅。後來,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他都在家中擺上嫦娥喜歡吃的東西,遙祭妻子。百姓們知道嫦娥奔月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一方麵紀念嫦娥,另一方麵也向嫦娥祈求平安。這一行為代代相傳,就形成了中秋節拜月的風俗。

傳說之二:吳剛伐桂。

月亮上除了有嫦娥以外,人們在仰望時還可以看到斑駁的樹影。那不是一棵普通的樹,而是桂花樹。傳說這棵桂花樹有五百丈之高,生長繁茂。每到中秋節時,桂花香飄萬裏。在桂花樹下,有一個人在不停地工作,釀造桂花酒。據說這個人叫吳剛。吳剛原是漢朝河西人,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得道成仙。為了能夠成仙,他拋開家跟隨仙人去修道。吳剛走後,剩下妻子緣婦一個人,生活十分艱苦。這時太陽神炎帝的孫子伯陵來到了緣婦家,與她一起生活。後來,緣婦生了三個兒子,分別叫鼓、延、殳。

吳剛回來以後,看到家裏發生了變化,非常生氣,一怒之下打死了伯陵。炎帝聞訊後,心疼孫子,懲罰了吳剛,結果就把他發配到月亮上去砍那棵桂花樹。每次吳剛砍下去後,桂樹的傷口隨即就愈合了。他再砍,桂樹再長,因此吳剛隻好不停地砍那棵永遠也砍不倒的樹。幾千年來,吳剛就這樣一直在砍樹,默默承受著自己所犯的錯誤。

當然,吳剛也不隻是砍樹。在砍樹之餘,他還用桂花釀造桂花酒,自己消遣,也請別人喝。

由於月亮上有這棵桂樹,桂樹又結桂子,所以人們也稱月亮為“桂月”“桂輪”。古代實行科舉製度以後,進京趕考的日子一般定在八月,人們常常把考中狀元的人稱為“蟾宮折桂”。蟾宮指的就是月亮,而折桂的意思是說登科如登月一樣值得慶賀。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人們也用“蟾宮折桂”來預祝或慶賀考上大學的人。畢竟很少有人像嫦娥與吳剛那樣,可以登上月球,住在那裏。

傳說之三:玉兔搗藥。

在民間傳說中,月亮上還有隻玉兔。這隻玉兔是怎麼跑到月亮上的呢?我們還從吳剛伐桂的故事說起。吳剛受到炎帝的懲罰以後,他的妻子緣婦心裏十分難過,就叫二兒子延和三兒子殳升到月亮上陪伴吳剛,把大兒子鼓留在身邊照顧自己。但延和殳升到月亮上以後,不能保持在人間的人形,於是就變成了蟾蜍和玉兔。蟾蜍後來做什麼,傳說中沒有交代。

但這隻玉兔好像非常忙碌,不停地在石臼裏為神仙搗藥,那石臼裏的藥就是長生不老藥。後來民間過中秋時,總是供奉一隻“兔兒爺”。有一首詩就描寫了民間過中秋買兔兒爺的熱鬧景象:

中秋月色淨無瑕,灑掃庭前列果瓜。

兒女先時爭拜禮,擔邊買的兔兒爺。

所謂的兔兒爺,就是塑成兔狀的泥偶人,也有用布紮成的,或者用紙畫成的,一般都是人首兔身。兔兒爺的麵孔和身體都做成人的模樣,隻是比人多了兩隻長耳朵和一張三瓣嘴。有的做成當官的模樣,有的穿著鎧甲,像個將軍,有的做成騎老虎的模樣,還有的穩穩坐在椅子上。

人們之所以供奉兔兒爺,就是因為玉兔搗藥,可以確保祛病強身,長生不老。《京師樂府詩》中有一首詩,對人們為什麼敬拜兔兒爺做了詳細的說明:

中秋分外月華明,領宴歸來夜色清。

不共嫦娥憐危影,為儂搗藥祝長生。

據說,兔兒爺起源於明末,那時候的兔兒爺一副很莊嚴的模樣,擺在香案上,接受人們的祭拜。到了清代以後,兔兒爺變成了兒童手中的玩具,製作也開始精致起來,尤其以北京地區最為著名。那裏的兔兒爺千姿百態,十分乖巧,惹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