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竽之聲,宛如雲外。間裏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競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更,玩月遊人,絡繹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麵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意”。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鬥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話月
古人雖然沒有機會到月亮上去看一看,但是他們將日常生活的經驗與豐富的想象相結合,創造了瑰麗的神話故事。在這些至今仍在流傳的神話故事中,他們表達了探索月亮的渴望,以及對月亮上有什麼的各種猜測。例如,古人認為,月亮上有著與人間一樣的宮殿,裏麵住著嫦娥;月亮上還有桂花樹,可以釀造芳香四溢的桂花酒;月亮上還有可愛的動物,玉兔或者是別的什麼動物,等等。
關於月亮有下麵的幾個傳說。
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上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結果曬得莊稼枯死,鳥獸逃散,民不聊生,給人間帶來無盡的災難。當時有一個英雄,名叫後羿,據說力大無窮。他同情百姓遭受的苦難,決心為民除害。後羿登上了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弓引箭,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剩下的一個太陽,後羿要求它為人間照明,並嚴令它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後羿射日的行為得到了百姓的尊敬和愛戴。
後來,有一個美麗、溫柔、善良的女子嫁給了後羿,這個女子名叫嫦娥。嫦娥經常把後羿打到的獵物分給周圍百姓,人們都很喜歡她。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求道,碰巧遇到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念及後羿射日救民的功勞,便賜給他一包不死藥。傳說,服下不死藥就可成仙。後羿舍不得撇下妻子,也不願意與友鄰分離,所以就把不死藥交給嫦娥收藏。
由於後羿的箭術高超,不少仁人誌士慕名前來拜師學藝,後羿也因此收了不少徒弟。其中有一個徒弟,叫蓬蒙,十分忌妒後羿的技藝,一心想超越師傅,始終都沒有成功。得知不死藥的情況以後,蓬蒙認為如果自己吃了不死藥,就會成仙,就會在後羿之上了。有了這樣的想法以後,他就一直尋求機會。
機會終於來了。這一年的八月十五,後羿率領徒弟外出打獵。蓬蒙謊稱生病,留了下來。在確信師傅已經走遠之後,蓬蒙闖入後弈的家裏,逼迫嫦娥拿出不死藥。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嫦娥靈機一動,將不死藥吃下。沒想到嫦娥吞下不死藥以後,身輕如燕,立刻飄升,很快就飄離地麵,一直向天上飛去。嫦娥不得以成仙,但她還是留戀人間,也十分掛念後羿,於是就選擇了離人間較近的月亮住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