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寒食節(1)(1 / 3)

寒食節以其奇特的寒食習俗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在滴水成冰的隆冬或是乍暖還寒的春季,在這正是需要熱食的時節,人們卻選擇了寒食的生活方式。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人們自討苦吃呢?對這一饒有趣味的文化之謎的探討如果從現知的最早資料算起,已有近兩千年的曆史,然而問題並沒有得到最終解決。總結以往的研究成果,辯明眾說的是非長短,在前人的基礎上將這一問題的研究推向深入,避免陳相低層次重複,這是擺在我們麵前的當務之急。

寒食節溯源

古來對寒食節起源的各種解釋主要可以概括為兩派,我們不妨稱為介推派和改火派。

1.介推派

介推派認為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被火燒死的賢人介子推(也叫“介之推”“介推”“子推”等)而興起的,這是曆史上最先提出的寒食起源說。從現有資料來看,這一說法最早見於兩漢之際桓譚(公元前23~約公元50年)的《新論》。其文雲:

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疾”字據《北堂書鈔》卷一百四十三所引而補),猶不敢犯,為介子推故也。(《藝文類聚》卷三)

其後我們在三國魏周斐《汝南先賢傳》所記述的周舉(?~公元149年)事跡中也見到類似的說法:

周舉為並州刺史。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骨,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土人每至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少不堪,歲多死者。舉既到,乃作吊書以置子推之廟,言盛冬止火,殘損人命,非賢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還溫食。於是眾惑稍解,風俗頗革。((太平禦覽》卷二十六)

接下來我們在曹操(公元155~220年)的《明罰令》中又看到同樣的解釋:

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有五日皆絕火寒食,雲為介子推。夫子推,晉之下士,無高世之德。子胥以直亮沈水,吳人未有絕水之事。至於子推,獨為寒食,豈不偏乎?又雲有廢者,乃致雹雪之災,不複顧不寒食鄉亦有之也。漢武時京師雹如馬頭,寧當坐(因)不寒食乎?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小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書到,民一不得寒食。若有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俸一月。(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卷二)

東晉以後雖然不時有學者出來申辯寒食節原本與介子推無關,但隻是擱置在書卷上。在民間,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說法深入人心,代代相傳,書生們的筆墨官司對老百姓的信念並無多大影響。

2.改火派

改火派認為寒食節跟周代的改火習俗一脈相承,它是遠古以來就有的改火習俗的一個組成部分。東晉陸翽在《鄴中記》中就已提出寒食節不是為介子推而設的觀點。他說(《玉燭寶典》卷五引):

俗人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燒死,世人為其忌,故不舉火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飲食,祠神廟,及五色縷、五色花相問遺,不為子推也。

雖然陸氏既沒有拿出有說服力的證據將舊說推翻,也未能提出新的解釋,但率先發難,自有其啟疑誘思之功。

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對寒食節的記述隻是寥寥數語(據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的文淵閣(四庫全書》):“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寒食挑菜、鬥雞、鏤雞子、鬥雞子。”沒有談及起源問題。但隋代的杜公瞻在為此作注時作了一番辯說:

按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介子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暮春為不舉火,謂之禁煙,犯之則雨雹傷田……據(左傳》及《史記》,並無介推被焚之事。《周禮·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注雲:“為季春將出火也。”今寒食準節氣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則禁火蓋周之舊製也。

這段注語一方麵指出介推被焚乃後起傳說,從而否定了傳統的介推說,另一方麵又據《周禮》的記載將寒食推源於周代的禁火舊製,有破有立,為後世的禁火說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