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元宵節(1 / 1)

俗話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元宵是熱熱鬧鬧中國年的“壓軸戲”。

這一天,一切活動的主題強調一個“鬧”字。

這個有著兩千多年傳統的節日,其節俗在當今中國仍然相當盛行,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現在,每屆元宵前後,無論鄉村還是市鎮,人們都要張燈結彩,觀燈遊賞,煙火也多是必不可少的。當代元宵節除燈火之外,更為突出的活動是各種社火,諸如舞獅子、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打腰鼓、扭秧歌。海外華人居住區也是年年上演、盛行不衰。

元宵節,真可以算是中國的“狂歡節”。

元宵起源

元宵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元宵節又名“燈節”或“燈夕”。北魏時期,道教篤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三位神靈,他們的生日,分別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也有人認為,它是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

正月十五是民間多姿多彩的節日,也是春節最後的一天,自此以後一切恢複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

元宵節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也稱“元夕節”。按照中國古代的習慣,“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所謂“三元”,“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

根據考證,元宵節的來曆,有說與祭祀“泰一神”有關。泰一神亦稱“太乙神”,主宰人間的風雨、饑饉和瘟疫。最早的元宵節,起源於秦漢年間。據有關史料記載,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可見元宵節是從“敬神送年”這一民族風俗演變而來的。

夜賞花燈

元宵節的傳說與燈有關。盡管傳說不見得是曆史上真有其事,但元宵節卻是的的確確離不開燈。觀花燈是元宵節的重要內容,要不,人們怎麼會在元宵節的夜晚狂歡一個通宵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元宵節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因此,元宵節又稱“燈節”,所以賞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民間稱花燈為“鼓仔燈”,因為過去小朋友所提的燈型似鼓鑼。元宵花燈種類很多,如寺廟的彩燈、店鋪的走馬燈及兒童的鼓仔燈等。式樣種類很多,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是形象燈,如關刀燈、兔燈、水果燈、半燈等;另一是活動燈,是根據民間故事編製,現在多為電動花燈,如狀元遊街、八仙賀壽、桃園結義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傳統。

關於元宵燈節的由來,民間還一直流傳這樣一個神話故事: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玉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通通燒死。玉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猶如頭上響了一個炸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玉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玉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一直流傳到今天。

這個神話隻是民間的傳說而已,關於元宵燈節的由來,是有曆史依據的。

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隻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貴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