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鯨這樣春去冬來,不知已有多少萬年,它們一直沿著祖先開辟的航道,不知疲倦地奮勇前進!
熱愛音樂的動物
美妙的音樂,不僅使成千上萬的人激動不已,而且迷住了動物王國的眾多公民們。
早在1898年,俄國一位科學家就已經證實:音樂會對動物的生理活動發生顯著影響,使兔、貓、豚鼠和狗等動物的血壓波動,心搏加快,呼吸趨緩趨深,最後動物安靜下來,開始屏息靜聽。
動物對各種音樂是否都一視同仁呢?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的科學家用老鼠做了一個有趣的試驗。他們將剛出世的幼鼠分成三組:一組聽莫紮特的交響曲,另一組聽現代無音調的音樂,第三組聽電扇發出的噪聲。聽了2個月後,把這些幼鼠都集中在底部裝有3塊活動鍵板的籠子裏,這3塊活動鍵板分別是控製莫紮特交響曲、無音調音樂和噪聲的開關。結果,大多數幼鼠都上了“莫紮特”板,少數上了“無音調”板,而“噪聲”板上卻一隻幼鼠也沒有。
巴甫洛夫和他的助手們當年曾用各種音響試驗狗對音樂的反應。他們發現,播放歌聲和器樂時狗常會隨著樂聲引吭高歌。一些水手喂養了一條狗,隻要水手一拉起手風琴,它就會仰起頭,一本正經地伴唱起來。另一條短毛警犬也很有音樂天賦,它能隨著小提琴聲,哼唱羅馬《金色的公雞》歌劇中的一段幻想曲。主人認為,短毛警犬的歌聲基本上沒有走調。
為什麼動物王國的個別成員會有非凡的音樂才能?這個問題目前還難以解答。但科學家認為,這或許與人類有相似之處:絕大多數人隻能欣賞音樂,隻有少數音樂家才能成為樂壇的巨人。因而,在隻會聽音樂的動物中,冒出一些天才“歌唱家”,也是可以理解的。
狒狒的騙術
一群狒狒正在草地上尋找食物。一頭年輕狒狒注視著一頭成年母狒狒,並緩慢地向它靠近。這時,母狒狒正全神貫注地用石塊刨挖著可以食用的地下根莖。年輕狒狒環顧四周,忽然發出了尖叫聲,它的母親以為它受到攻擊,立即走過來趕走了母狒狒。於是,那頭年輕狒狒得意洋洋地拿起母狒狒剛挖出的根莖,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事實上,年輕狒狒並沒有受到攻擊,但它的行為卻使母親深信它已受到攻擊。這就是為迷惑其他成員從而達到某種目的的騙術。
對於狒狒行騙的機製,科學家的解釋是:采用騙術的動物,可能在過去的經曆中遇到了某種強化因素。就拿那頭年輕狒狒來說,過去在取食時遇到過一個棘手的競爭者,曾經受到傷害。它那恐怖的尖叫聲,把母親引來了。競爭對手溜之大吉後,年輕狒狒得到了留下的食物。於是,食物在它的印象中便成了一種強化的因素。此後,它試圖不勞而獲,每當想要奪取其他狒狒的食物時,它就會大聲呼叫。行為學家把這種行為視為動物經長期探索而獲得的欺騙性行為。
科學家發現,實施“騙術戰略”的動物,往往社會性很強。在長臂猿等實行一夫一妻製的動物群體中,常很難找到類似的欺騙行為。在互相依存和幫助的群體中,由於成員間緊密團結,動物很難進行欺騙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