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野驢,毛色淺而呈土黃色,耳和尾都比家驢的短,外貌頗似騾子,所以產地又有“野騾子”的叫法。它們習慣於3至5隻群聚在一起,生活在海拔1000~1500米的開闊荒漠草原,以雜草為食,常圍繞水源活動。野驢每天都要喝水,大部分是在東方發白的時候。喝水前雄驢反複查看,讓雌驢和幼驢先喝,等都喝飽之後,再一起離去。當缺水的時候,野驢會啃冰舐雪。它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強,不怕寒冷和烈日曝曬,又能適應枯草幹料和陌生草料,是一種典型的沙漠動物。
在準噶爾東部邊緣的卡拉麥裏山自然保護區,南北長約140公裏,東西寬約110公裏,地跨兩個州四個縣,麵積17300平方公裏,是野驢的保護地。
藏野驢善於爬山,可以上到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上。平時它喜歡棲於開闊的草原或荒漠,這樣容易發現並躲避狼群。一旦被狼群追捕時,它又喜歡逃上附近的高山或丘陵山溝之中躲藏。據測驗,野驢奔跑的最高時速可達64公裏。它不但速度快,而且耐力也很強,它可以不停地連續跑四五十公裏,平均時速為48公裏。藏野驢非常好奇,它不但喜歡和汽車賽跑,而且喜歡追隨獵人前張後望,甚至跑到帳篷附近窺探。
野驢可以馴化成家畜嗎?北京動物園做過試驗,卻失敗了。其他國家也有過類似的情況。但是,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的色劄宗,卻有例外。色劄宗地處他念他翁山區,地勢高寒,野驢成群,它們常與牧放的家馬混在一起,雜交後,生出紅白相間的“斑駁馬”。這種馬,體大、性烈、力強並且善於急馳。當地牧民用它馱運東西或供乘騎。
密林中的龐然大物——野象
野象的軀體龐大而且居陸地哺乳動物之首,然而它們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現在,地球上還生活著亞洲象和非洲象兩種。
雲南省西雙版納不僅有“植物王國”的美譽,同時也是“動物王國”,野象就是其中的珍貴動物之一。雲南有大象,早在2000多年前的《史記·大宛列傳》中就有記載。由於環境的破壞和人們的濫捕,野象數量大減,目前僅分布在景洪、猛臘、西盟、滄源和盈江5個縣的密林之中。
雲南野象屬亞洲象,體型比非洲象小,但比非洲象容易馴服。大頭、長鼻和長牙為其主要特征。背部呈弧狀,中間高,額頭有兩處隆起部分,雌象牙齒比較小,幼象覆有毛,約經20年才能成熟。亞洲象體長5.5~6.4米,高2.2~3.2米,其蹄數前腳5個,後腳4個。象的視力雖然不佳,但它卻有良好的聽覺和嗅覺。不論是在休息時或進食,它們仍不時諦聽或嗅聞。當感覺附近有什麼危險時,就習慣地舉起長鼻,在空氣中用力嗅取特殊氣味,以便決定采取措施。
象可以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生活環境中,在到處為家的過程中,象發育成一種能對付各種境遇的特殊適應能力。完全活動在森林裏的象,由於愛吃的主要食物少,活動範圍更加廣闊。
象多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溝穀、河邊的密林中,由一隻年長經驗豐富的雌象為領導組成群體生活。成熟的雄象,有時組成雄象集團生活或個別生活,因為對於大象來說,幾乎沒有不可對抗的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