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每天的生活非常有規律。清晨及黃昏時活動、尋食,中午休息,喜歡戲水,常用鼻子吸滿水噴撒在身上。食物種類非常多,凡是無毒的草類、樹葉都吃,當然最愛吃的還是野芭蕉、棕葉蘆和刺竹的嫩葉。象的繁殖率很低,一般15歲以上才能生育,懷孕期21個月,每胎隻生一仔。
象渾身是寶,由門齒變成的象牙,一般長1.5米,是雕刻藝術的名貴原料。正是象牙的珍貴,才使象被大量獵取,而使其數量急劇減少,使之處於瀕危之中。此外,象膽可醫瘡腫,可明目,功能與熊膽相同。象皮可治外傷不合,象骨有解毒之功效。大象經過馴化,還是一個巨大的勞動力,它可以馱運木材,可以築路,一隻大象可抵二三十個人的勞動。象又是深受人們喜愛的觀賞動物,在動物園裏,它總是吸引著眾多的遊人。
野象,是我國最珍貴的動物資源之一,它僅存於西雙版納密林中,被列為第一類保護動物,並相應設立了自然保護區,禁止捕獵。
最大的動物——鯨
鯨並不是魚,隻是因其生活在海洋中,體形又非常像魚,所以被稱為“鯨魚”。其實,鯨是用肺呼吸,靠胎生和哺乳方式來繁殖後代的哺乳動物。鯨分為兩類:齒鯨和須鯨。
齒鯨口中有牙齒,捕食大型動物,有90種之多,如抹香鯨、逆戟鯨(虎鯨)、一角鯨、海豚等。抹香鯨是最大的齒鯨,雌鯨長達17米,雄鯨一般隻有10米。在捕到的抹香鯨胃中可以找到很多烏賊,而鯨的軀體上也常常有大烏賊用吸盤觸手與之搏鬥的殘跡或傷痕。齒鯨在捕食頭足綱軟體動物和魚類時常常潛到很深的海底,曾有抹香鯨因捕食而被纏在1100米深處的海底電纜上。
須鯨無齒。其實它的祖先也有齒,至今須鯨的胎兒的上下頜都各有並排的米粒一樣大小的原型齒,長大後逐漸消失,並在上頜的口蓋處生出了須鯨的根,以後就長成堅韌而柔軟的須片。須鯨靠須片作為“篩子”過濾海水,把小型魚蝦及浮遊生物留在口中為食。須鯨隻有十來種,如大須鯨、小須鯨、座頭鯨、灰鯨、藍鯨等。須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特別是其中的藍鯨,已發現一條藍鯨長33米,重190噸,比大象還要大十幾倍。
鯨是很有價值的海洋動物。抹香鯨的腸道中可形成一種固體香料,叫龍涎香,重量由10多克到400克不等,是製作名貴香料的原料。一條大鯨大約可煉出30000公斤的鯨油,鯨油可製作肥皂、顏料、人造牛油、潤滑油等。鯨皮可製作皮箱、皮鞋、皮包等。鯨肝可提煉魚肝油,內含大量維生素A等營養物質。鯨骨磨成粉是上等肥料。鯨齒和鯨須可製作工藝品和日常用品。但是,由於19世紀人類的大肆捕鯨,20世紀初好幾個種類的鯨數量驟減,甚至麵臨全部滅絕的危險。自從國際上簽訂了禁止商業捕鯨的有關協定後,這種局麵才有所緩解。
鯨喜歡合群同居,鯨群少者五六頭,多者六七十頭。雄鯨甚為癡情,當雌鯨被捕時,雄鯨會拚命救助,而當雄鯨被捕時,雌鯨隻顧逃命。但是雌鯨對子女卻是“母子情深”,所以捕鯨者常常是先捕雌後捕雄。鯨每年都要進行季節性洄遊,這與其采食和生殖有關。在冬季來臨前,灰鯨以每小時4海裏左右的速度從北冰洋南下,聖誕節前後5天內抵達墨西哥至加利福尼亞附近海域,曆時3個月,行程6000海裏,而且準確無誤。
鯨類具有語言交流的生理功能。科學家們錄製到了抹香鯨等捕食、求偶、種間聯絡的聲音資料。
根據須鯨的耳垢和齒鯨的牙齒能判斷鯨的年齡。雌抹香鯨8~11歲成熟,而雄的抹香鯨要20歲才成熟,一般能活80年。鯨的懷孕期約300天,這與牛、馬等哺乳動物差不多。鯨每胎隻生一隻,兩年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