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鹿原來在海南島上的分布比較廣,除了北部以外,島上至少有9個或10個縣的山地上,有相當多的坡鹿存在。在廣州、海口、東方縣、白沙縣等地人們對坡鹿有近乎神話般的讚美。人們說,坡鹿,除了茸是高級滋補品外,它的肉、血、骨、皮熬成膏,能壯身健骨。海邊漁民吃上一塊鹿肉或鹿膏,再冷的天氣也敢下海,那熱量和威力是任何好酒也比不上的。所以,坡鹿的售價比梅花鹿要高幾倍至十幾倍。由於濫捕濫殺,到1979年,島上隻有東方縣的大田和白沙縣的邦溪二地,剩餘不過30多隻。
在東方縣大田珍貴動物保護區和白沙縣邦溪自然保護區南麵,走不多遠就是高高的五指山區,可是坡鹿就是不進山,大約正是因為它們熱愛這低丘陵、矮山坡和草原,才得到“坡鹿”這個名字吧!坡鹿為什麼不喜歡高山呢?這是因為它們愛自己的茸、角,山上的樹木和藤類植物會把它們的角掛住。據說,有一隻偶爾跑到高山上去的坡鹿,就是被樹枝卡住了角而死掉的。
坡鹿是珍貴的,從科學家的角度來說,海南坡鹿是我國特有的一個亞種,是鹿科中一種典型的熱帶動物,僅分布在海麵島,現在數量又如此之少,想方設法保留這一瀕危物種,對開展科學研究和發展經濟、文化、教育、醫藥等事業,都有重大的意義,所以國家把它定為一類保護動物。海南坡鹿對研究海南動物區係的形成,有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人們稱之為“稀世之寶”。
重返故土的麋鹿
麋鹿俗稱“四不像”,它的角似鹿而非鹿,頸似駝而非駝,蹄似牛而非牛,尾似驢而非驢,故有此稱。它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據考證,古代北至遼寧,南到江西,西起湖南,東到江蘇沿海,到處都有其蹤跡。
麋鹿在大自然界消失有1000多年了,但自宋代起,曆代皇家獵苑都有飼養。北京南海子獵苑,至清代中後期,還約有120頭。當歐洲某些動物園獲悉後,就向中國政府提出了展覽麋鹿的要求,中國官方雖然不太情願,但還是提供了幾隻到歐洲去。殊不知,正是這一惠贈行動,挽救了麋鹿的滅絕。
1895年,當麋鹿在歐洲定居30年後,北京永定河泛濫,南海子獵苑圍牆被衝壞,麋鹿跑出去,很快被饑民追捕獵殺完畢。從此,麋鹿就在中國消失了。世界上唯一留下的就是作為展品保存在歐洲動物園內的麋鹿。熱心收集稀有動物的貝福特公爵,將這群麋鹿買回英國,放養在烏邦寺,為中國麋鹿建立了一個繁殖基地,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中國麋鹿種群。
從1944年開始,麋鹿種被向全世界分散輸送。當前世界總頭數約1100頭,其中最好的一群400頭,仍然放養在烏邦寺。
1986年8月14日,由英國倫敦動物園無償提供的39頭(雄13,雌26)麋鹿,運抵江蘇大豐自然保護區。麋鹿這種稀世珍獸,又是寶貴的曆史與文化遺產,從此回歸故裏,重建野生種群。對中國人來說,麋鹿作為一種“天然紀念物”有著特殊的,沒有其他任何動物可以替代的價值。
麋鹿是一種大型動物,一頭成熟的雄麋,肩高可達1.3米,體重達250多千克。雌麋略小,體重可達140千克。一隻新生仔麋,平均重12千克,在出生後幾個月內,生長迅速,當仔麋滿3個月時,體重即可達70千克。麋的毛灰棕色,四肢粗壯,主蹄寬大而且能分開,側蹄也很顯著,走起路來嗒嗒有聲,很是神氣。尾長65厘米而多毛。隻有成熟的雄麋才生角,角的形狀特殊,前枝分杈,後枝簡單、彎曲,有時有幾個小杈。每年10月中旬至次年2月底脫角長茸,到次年6月中旬又長成角。麋嗜水如命,經常在溪流中涉水,甚至在湖中遊泳。主要以草類和水中植物為食。麋鹿是雌雄混群而居,群內等級分明,居於優勢的個體,在吃食時占先,並常欺侮其他個體。
現在,麋鹿在黃海之濱15000畝大豐自然保護區,已實行自由放養,自由覓食,自由逐偶,大量活動,保持了體質不退化,使種群不斷擴大。麋鹿重返大自然,結束了麋鹿長期人工飼養的曆史。大豐自然保護區,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麋鹿野生棲息地。
沙漠中的“苦行僧”——野駱駝
野駱駝又叫野駝、雙峰駝,是一種大型偶蹄獸。在我國分布於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等省區的荒漠地帶。那裏的生活環境極端艱苦,一片荒漠,植被十分稀少,同時又幹旱缺水,夏天炎熱,冬天寒冷,加上大風不斷,就連動物界中最強悍的狼也招架不住了。可是,就在這“不毛之地”野駱駝頑強地生存著,因此被人稱之為沙漠中的“苦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