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最令人驚訝的是它們懂得製造自己所需要的工具:它會挑選一根60厘米長的細樹枝,剝掉葉子之後插進螞蟻窩裏麵,再小心翼翼地把樹枝拿出來,在嘴唇和手指之間滑動,並且在被咬之前迅速地吃掉這些覆在上麵的螞蟻。
黑猩猩不常喝水,因為它們從水果中獲取了身體所需的大部分水分。它們也會直接從溪流中喝水,或是將雙手浸濕之後,舔拭手指間的水滴。但是,當它們非常渴的時候,也會挑選一片大葉子充當湯匙;或是把樹葉嚼軟,再將之浸透水分,像充滿水的海綿一樣地將水擠入嘴巴裏。
黑猩猩有許多方法保護自己:用樹枝充當長槍,或是把石頭丟出去……
1965年在幾內亞進行了一個有名的實驗:工作人員將一個填充稻草的假豹放在一群黑猩猩附近。它們一看到這隻假豹,馬上就直立起來一起發出威脅地叫聲,撿起棍子靈巧仔細地瞄準這隻動物的頭部和背部扔去。黑猩猩還會在其他活動中利用工具。例如利用棍子充當拐杖,以便在過橋時不弄濕自己;將一片大葉子變成趕蒼蠅的工具或是雨傘;細的樹枝則可以成為它的牙簽或是棉花棒;葉子還可以在腹瀉的時候擦屁股。
猩猩與人
學會說話
20世紀70年代時,人工飼養的黑猩猩就已在美國被作為語言研究的對象。有的黑猩猩學會了聾啞人的手語,有的學會了另一種象征性的語言;有的還學會組成真正的句子;還有的黑猩猩則以碰觸不同琴鍵表達不同含義的方式說話。這些經驗說明黑猩猩能夠學會真正的會話,更能將新的語言教給下一代。它們也能運用抽象思維。例如,黑猩猩莎拉能在幾何圖形(藍色三角形)與它所指定的物體(蘋果)之間找出聯係。
回歸自然
1966年人們開始探索將出生在動物園中,或是被人工飼養的動物重新放回大自然的問題。這些特殊的例子常常都是主人原本想要養一隻小黑猩猩作寵物,然而當這隻黑猩猩長大之後逐漸變得難以相處。解決辦法或是永久地把它關起來,或是送出去,讓它逐漸地重新適應野生的生活。使黑猩猩重新適應大自然的生活,需要長期的努力,這項計劃在讚比亞被分成兩個階段。首先,將黑猩猩以小團體的方式關進寬敞的籠子裏,一天分兩次帶到森林裏,在那裏什麼都要教它:包括如何覓食、如何自衛,對於母猩猩則要另外教它如何撫育孩子。第一個階段結束之後,這些黑猩猩會成群地被放出去。在讚比亞則將這些猩猩放到沒有野生黑猩猩的小島上,以避免“原住民”的攻擊。如此一來,它們就可以借由彼此之間的接觸,逐漸找回正常的行為模式。現今由研究人員布魯爾在1970年左右創辦的讚比亞中心,住著55隻來自歐洲、美國或是非洲的黑猩猩(以及大猩猩)。這項計劃非常成功,因為在1975年第一次有小黑猩猩出生之後,動物們在這兒有規律地繁衍。唯一的缺點是這項計劃成本太高。
除了讚比亞經驗,烏幹達、加彭及利比裏亞都設有“恢複社會”中心。其中第一個中心成立
於1966年,17隻來自法蘭克福動物園的黑猩猩被放到維多利亞湖中的烏幹達小島生活。
“國寶”——大熊貓
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世界著名的珍稀動物。
大約在200多萬年前,大熊貓已經在我國南方地區大量繁殖了,到了更新紀中期,大熊貓的現有種就已經遍布我國南半部。到了新紀晚期,氣候發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冷,在歐亞大陸冰川的侵襲下,劍齒虎、劍齒象、猛瑪象等因適應不了氣候的變化和缺少食物而紛紛被淘汰,大熊貓卻退縮到高山深穀之中躲過了災難,生存下來成為動物界的“遺老”,有很高研究價值的“活化石”。
一般動物經過幾十萬年甚至幾百萬年的不斷演化,早已麵目全非了。然而大熊貓卻幾乎還保持原來的模樣,保留著許多古動物腦容量小、消化器官比較簡單、骨骼很笨重等特征。這些對研究生物進化、古地理、古氣候等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大熊貓共有三個品種:黑白相間的大熊貓、棕色大熊貓和白色大熊貓。棕色大熊貓的兩耳、眼圈、睫毛、吻頭、肩胛及四肢的毛為棕色,堪稱“寶中之寶”。1990年11月在漢中佛坪發現的白色大熊貓,除眼圈和四肢下部外,全身均為白色,堪稱“寶中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