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飛向宇宙的先行者(2)(2 / 3)

1970年,他被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授予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出版《首次登上月球》一書。7月出任太空總署航空學協會副會長。1971年,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學工作,任航空工程學教授。1979年,離開辛辛那提大學。1985年,在國家太空委員會工作。

月球製氧

科學家很早就開始了月球表土提取氧的方法研究。他們利用“阿波羅”飛船取回的月球沙土進行實驗,在1000℃的高溫下,將月沙中的鈦鐵礦和氫接觸生成水,再將水通過電解提取氧。研究表明,提取1噸氧,約需70噸的月球表土。考慮到在月球上生產的特殊情況,建議在月球基地建設的同時,應考慮配備一套小型的化學處理設備,利用太陽能作動力,每天大約可製備出100千克的液氧。

具體流程是,利用月球岩石在高溫下與甲烷發生反應,生成一氧化碳和氫。在溫度較低的第二個反應器中,一氧化碳再與更多的氫發生反應,還原成甲烷和水;然後使水冷凝,再電解成氧和氫,而後把氧儲存起來供使用,而氫則送入係統中再循環使用。

據預測,月球製氧設備最初是為給月麵上的航天員提供氧氣之用,但他們需要的氧氣並不多,一個12人規模的基地,每月也隻需要350千克氧氣。而一套製氧設備連續工作後,可生產出相當數量的氧氣。因此,在月球基地建設時,應同時建造一個永久性的液氧庫,以便供給航天器作為低溫推進劑燃料使用。

日本兩進太空的宇航員——毛利衛

毛利衛,1948年生於日本北海道,1975~1985年在北海道大學核工程係從事核聚變項目研究。1985年他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選為候補航天員,1992年搭乘“奮進”號航天飛機升空,成為日本首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2000年2月,毛利衛再次乘坐“奮進”號航天飛機進入太空。兩次太空飛行的經曆讓毛利衛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人物。

日本首位宇航員——毛利衛“你的大腿會變細,皺紋會消失,這是太空的好處。然而,在太空上廁所,你可能會被自己放的屁熏暈,太空的危險和殘酷也非常人所能想象。”這位日本首位宇航員毛利衛在講述自己的太空經曆時說,“小時候,我就非常喜愛科學,這對於成長為宇航員是非常重要的。”

毛利衛回憶40年前那件改變他一生的事情。毛利衛拿出一幅舊照片,13歲的他站在一台黑白電視機旁邊,滿臉興奮。那是人類首次登上太空的電視轉播。1961年,前蘇聯宇航員尤裏·加加林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人。“加加林說地球是藍色的。”他清楚地記得自己當時是如何興奮,還請哥哥給自己在電視機旁照了相。

“當時我就想去太空了,太空是充滿未知的世界。”他說。

但進入太空絕非易事。在1992年首次登上太空之前,毛利衛經過了長達7年半的培訓。回想那段歲月,毛利衛形容自己“給家人添了許多麻煩”,因此當他終於到達太空,便漂浮在太空艙中手持家人的照片拍照。

人們都知道太空中會失重。但是,失重問題有多麼有趣和複雜,卻很少有人仔細去想。

毛利衛在太空中做了個“小青蛙失重”的實驗。失重的小青蛙無論怎麼使勁都跳不起來。“小青蛙很困惑啊。”毛利衛幽默地笑道。

在太空中,人體也會產生奇妙的變化。平常,體液受到重力的吸引,偏重在人體下部;而到了太空,失去重力的體液會均勻分布,所以人的脖子會變粗,大腿會變細。沒有了重力,皺紋也會消失。“女孩子們一定會很想去太空!”毛利衛還在太空中錄製了一段宇航員吃飯的視頻。他把日式咖喱飯帶上太空,視頻中可以看到米飯像方片麵包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