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所發明的司南

後來,隨著載人航天的成功,我們人類能夠駕駛和乘坐載人航天器在太空中從事各種探測、研究、試驗、生產和軍事應用的往返飛行活動。其目的在於突破地球大氣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類的活動範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展到太空,更廣泛和更深入地認識整個宇宙,並充分利用太空和載人航天器的特殊環境進行各種研究和試驗活動,開發太空極其豐富的資源。

鄭和下西洋紀念碑綜觀我們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單從活動範圍的角度去看,人類的活動空間和活動範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也在不斷地擴大。最初在那刀耕火種的時代,人類的活動場所隻能局限在地球陸地的範圍內,居住在洞穴之中,以樹葉為衣;盡管我們的祖先對神秘莫測的太空產生著濃鬱的幻想,但卻隻能是望空興歎;後來人類發明了造船和指南針,進而發展了航海業,從此人類的活動範圍從陸地延伸到了海洋。像鄭和下西洋、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都是航海業發展的巨大成果和最好的見證;再後來,人類又發明了飛艇和飛機,這一次的技術飛躍,使我們人類的活動空間又一次地擴大了,從海洋擴大到了大氣層以內的空間;尤其在後來又發明了超音速的噴氣式飛機,它的作用不用說我們也明白,大大縮短了國際間的距離,擴大了國際間的交往與合作。

而今天,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活動空間再一次地擴大了,不但能夠在大氣層以內的空間自由飛行,而且已經實現了從大氣層內到大氣層以外的外層空間的活動,人類還不止一次地登上了月球。人類活動範圍的每一次飛躍,都大大增強了對外層宇宙空間的認識,提高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

人類的第四環境——太空環境

事實上,我們所稱的外層空間,就是指地球稠密大氣層以外的空間區域,有時我們也稱之為宇宙空間或太空,即我們的祖先俗稱為“天”的那部分空間。正是由於航天技術的出現和成熟,我們已經預見到人類的活動範圍必將再次擴展到太空。因此,在1981年召開的國際宇航聯合會第三十二屆大會上,與會的各國代表重新界定了人類活動的範圍:把陸地稱為人類活動的第一環境;把海洋稱為人類活動的第二環境;把大氣層稱為人類活動的第三環境;把宇宙空間稱為人類活動的第四環境。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人類對在空間的活動是多麼的重視,當然所謂的活動也不單單是能夠把人送上天而已,而是要在那裏從事各種有益於人類發展的活動,其中包括人類的居住環境。我們想想到那個時候將是什麼樣子?所以說,人類並不滿足能上天。當然人類要進入第四環境,比進入第二、第三環境要困難得多。

太空環境

自宇宙大爆炸以後,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不斷降低,現在,太空已成為高寒的環境,平均溫度為零下2703℃。

在太空中,各種天體也向外輻射電磁波,許多天體還向外輻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線。如太陽有太陽電磁輻射,太陽宇宙線輻射和太陽風,太陽宇宙線輻射是太陽在發生耀斑爆發時向外發射的高能粒子,而太陽風則是由日冕吹出的高能等離子體流。

許多天體都有磁場,磁場俘獲上述高能帶電粒子,形成輻射很強的輻射帶,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內外兩個輻射帶。由此可見,太空還是一個強輻射環境。

太空還是一個高真空、微重力環境。重力僅為百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g(g—重力加速度),而人在地麵上感受到的重力是1g。

太空資源

或許一說到資源,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水、石油、煤炭和各種礦物等,很少有人一下子會想到太空資源。事實上太空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隻是因為科技所限,所以才未能大規模開發。下麵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太空資源:

太空軌道資源

太空中人類信息的提供者——衛星事實上,與海、空航線一樣,太空中的衛星軌道也是一種資源,而且是一種重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