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還發現,1977年9月到11月這兩個月裏,SS443的紅移量和藍移量都越來越大,可是到了年底又逐漸減小。經過持續的觀測,人們才明白它的紅移和藍移都在發生周期性的變化。因為許多新的天文發現都是從某種天體的周期特征開始的,所以人們預計,SS443很可能藏有一些新的宇宙奧秘。
SS443到底是什麼,人們至今還隻能猜測。有人說它不過是個黑洞;有人認為是沿著兩個相反方向噴射物質的天體。
紅移
在物理學和天文學領域,紅移是指物體的電磁輻射由於某種原因波長增加的現象,在可見光波段,表現為光譜的譜線朝紅端移動了一段距離,即波長變長、頻率降低。紅移的現象目前多用於天體的移動及規律的推測上。紅移有3種:多普勒紅移:由於輻射源在固定的空間中遠離我們所造成的;引力紅移:由於光子擺脫引力場向外輻射所造成的;宇宙學紅移:由於宇宙空間自身的膨脹所造成的。
月球正、背麵差異之謎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衛星,由於月球繞軸自轉的周期與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相同,都是273天,所以幾十億年來,它總是以同一麵對著地球,人們隻能看到月貌的59%,它的背麵形態如何就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謎。直到1959年10月,前蘇聯的“月球3”號探測器拍得了月背的第一批照片,才使人類看到了月背的概貌。但是隨著觀測的深入,今天的月背之謎比過去更多,更複雜了。這主要是月背與月球正麵的顯著差異,令人迷惑不解。
月球背麵與正麵的最大差異是它的大陸性。在總共30來個月球“海洋”、和“湖”、“沼”、“灣”等凹陷結構中,90%以上都在正麵,約占正半球麵積的一半。月背上完整的“海”隻有兩個,僅占背半球麵積的不足10%,月背其餘90%多的地方都是山地,山地的分布呈現出幾個巨大的同心圓結構,地形嚴重凹凸不平,起伏懸殊,這種地勢是正麵所沒有的。
70%月背麵積圖另一怪事是月球的最長半徑和最短半徑都在月背。一般天文學書上說月球直徑3476千米或半徑1738千米,都是指平均值。實際上,月球半徑最大處比平均半徑長4千米,最小處比平均半徑短5千米,而且都在月背。
月球正、背之差的又一表現是月瘤都集中在正麵。月瘤也叫月質量瘤,是月球表麵重力比較大的地方,科學家們估計,在這些地方的月麵以下集中著比較多的高密度物質。此外,月球上還有些地方重力分布小於正常值。奇怪的是,月瘤所在的正異常區和重力偏小的反異常區都在正麵,而且發現了多處,月背上卻一處也沒有。
為什麼會造成月球正麵與背麵這些顯著的差異呢?科學界有種種不同見解。有人認為,當地球運轉到太陽與月亮之間,月亮上便發生了日全食(在地球上卻是月全食),日全食會形成月正麵巨大溫差,一次又一次溫度驟變造成了正背麵的差別。有人認為,是地球吸引月球而使月球發生像潮水漲落那樣的現象,即“固體潮”造成了正背麵的差別。但這些解釋都不大令人信服。多數人認為,應該從月球自身的結構和運動來說明月背之謎,但是今天還沒有一個好的說明。
木星橘紅斑形成之謎
1973年12月,美國宇宙飛船“先鋒10”號拍下了木星表麵的彩色照片。人們發現在木星的南半球有一個色澤鮮豔的橘紅斑。這與羅巴特·福克在1664年畫的木星圖中的橘紅斑很像,也同1831年留下的木星照片一樣。這就說明,木星上的橘紅斑至少已經存在300多年,並且位置也沒有太大變動。這個橘紅斑究竟是什麼?至今還是一個謎。
木星紅斑科學家研究表明,木星大氣層的溫度低達零下129攝氏度。但是,根據美國1973年的探測,木星內部的溫度卻很高。於是有人推測橘紅斑是木星內部溫度最高的地方。內部的物質形成柱狀漩渦,不斷向外噴發,柱狀漩渦與大氣發生作用,形成橘紅色物質。但這種說法現在缺乏證據。還有人設想,大橘紅斑是木星產生衛星的地方。也有人認為,橘紅斑就是帶橘紅色的一氧化碳的漩渦在木星大氣層移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