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探測神秘太空(3)(1 / 3)

“探路者”號登陸的場麵非常熱鬧,而且從那樣高的地方投下去,探測器受到的衝擊力僅為50克,的確令人歎服。但大家應更多地關注火星車。這個60厘米×45厘米×30厘米的小家夥裏包括1台計算機、70個傳感器、5個激光測距儀和由3套攝像機組成的立體視鏡係統,帶有自動導航和前後輪獨立轉向係統,同時還有發動機、X射線儀和其他分析儀器,其精巧程度可見一斑。它要邁上一定的坡度,跨過岩石和深溝,還要屏蔽火星土壤的強磁性幹擾。在背向地球時,它必須有能力獨立使用X光分析儀和測距儀。這一切的難度都非常高。而為達到這些要求所做的工作,都是在航天器預算削減了近1/4的情況下完成的。

“火星探路者”攜帶了一輛六輪小跑車,稱為“漫遊者”。“漫遊者”在著陸器著陸後的第二天走下著陸器,開始對選定的目標進行研究。在以後的90天裏,“火星探路者”共向人類發回了16萬張照片。

從“火星探路者”發回的16萬張照片中科學家發現,幾十億年前,火星的阿瑞斯平原曾發生過大洪水,而現在的火星可能與地球一樣有晨霧,說明火星上有水,有水就可能有生命。而“漫遊者”的研究結果,證實地球上的一塊編號為“ALH84001”的隕星,可能來自火星,而美國航天局的科學家宣布,他們在這塊隕星中發現了可能存在原始生命的證據。

1998年春天,美國宇航局又提出一種載人火星飛行方案。首先要研製出一種能發射895噸有效載荷的運載火箭。用這種火箭將載人火星飛船和其他設備發射到地球低軌道上,從低軌道又上升到高軌道,然後再從高軌道飛往火星。從地球到低軌道的發射要進行三次。計劃在2011年發射。載人火星飛船能乘坐4人,飛往火星時間200天,在火星上停留580天,返回地球時間190天,總飛行時間970天。

1999年,美國火星學會與加州理工學院合作,提出一種更加安全的載人火星飛行方案。按照該方案,除了載人火星飛船以外,還要設計一種火星上升飛行器(MAV),用於將人員從火星表麵發射到火星軌道上;一種返回地球飛行器(ERV),用於將人員從火星軌道送回地球;一個火星表麵居住艙,供火星探險隊在火星表麵生活和工作。火星飛船能乘坐5人,飛往火星時間134天,在火星表麵停留時間570天,返回地球時間146天,總飛行時間850天。計劃於2011年開始實施。

2000年12月,俄羅斯提出“火星載人軌道站”計劃。所謂“火星載人軌道站”實際上就是一艘巨型載人火星飛船,重400噸,用俄羅斯的重型火箭將結構件發射到地球低軌道上,一共發射4次,在低軌道上組裝起來。飛船乘坐6人,長600米,最大直徑6米,到達火星表麵的重量僅有35噸。飛船飛往火星時間415天,在火星表麵停留時間30天,返回地球時間285天,總飛行時間730天。計劃於2017年發射。

火星探測是我國首次開展的地外行星空間環境探測活動,2007年4月,中、俄兩國總理舉行會晤,簽署了火星探測項目合作相關文件。按照任務分工,中國火星探測器由上海航天局負責總研製。

火星的大氣層

與地球外層籠罩著大氣層一樣,在火星的周圍也籠罩著大氣層。火星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氮、氬,此外還有少量的氧和水蒸氣。火星大氣的密度很低,還不到地球大氣密度的百分之一,表麵大氣壓約500~700毫帕。最近研究人員發現,在火星大氣層中存在甲烷氣體,研究人員懷疑甲烷是來自火星上的微生物,由此開始了火星上有無生命存在的考證。

“麥哲倫”號對金星的探測

最早探索金星的是前蘇聯的“金星1”號,這是人類曆史上發射的第一艘金星探測飛船,於1961年2月12日升空,但並不成功。

首度成功觀測金星的是美國的“水手2”號,於1962年8月27日升空,同年12月14日,通過了距離金星34830千米的地方探測金星。

首次在金星大氣中直接測量的是前蘇聯的“金星4”號,於1967年10月18日,打開降落傘,降落於金星大氣中。

首次軟著陸成功的是前蘇聯的“金星7”號,它於1970年12月15日,降落於金星表麵,送回各種觀測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