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電望遠鏡實際上就是一套類似收音機、雷達那樣的電子裝置。它由天線、接收機、校準源以及記錄設備等幾大部分組成。天線係統的作用類似於光學望遠鏡中的物鏡,用以收集來自天體的無線電波。接收機係統的作用是在預定的頻率範圍內,把天線接收到的微弱太空信號,從強大的噪聲中挑選出來,然後進行放大、記錄、顯示。記錄儀或顯示器上描繪出來的圖像通常是一些彎彎曲曲的線條,它們正是各種遙遠的宇宙天體向我們發來的各種射電信息。
1971年,德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可動式射電望遠鏡拋物兩天線,直徑達100米,可以指向太空任何方向,是一座性能優良的天線。1981年8月,美國又在新墨西哥州建成一個世界上最大、最現代化的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它有27麵直徑為25米的天線,放置在臂長為21千米的Y形基線上。
為了突破電離層對射電觀測的限製和幹擾,科學家們已進行了太空射電觀測,並且提出了更大膽的設想:建立起太空規模的射電觀測網。到那時,人們將獲得更多更新的太空信息。
月球探測器
月球探測器是對月球和近月空間探測的宇宙飛行器。分為無人探測和載人探測兩個階段。迄今,人類已經向月球發射過幾十顆探測器,有前蘇聯的“月球”號係列,美國的“徘徊者”號係列、“月球軌道環行器”係列、“月球勘測者”係列和“阿波羅”載人飛船係列等。首先是進行無人探測,它們各自攜帶所需的儀器設備,前往月球的周圍空間或深入月球本土探測,初步摸清月球的性格和脾氣。這些儀器設美國“勘測者”號月球探測器備主要有電視攝像機、無線電通信設備、月岩采集器、月球車等。探測方式有飛近月球拍照,將探測器直接撞擊月岩(探測器的儀器工作到碰撞月岩時才中斷),繞月拍攝月球背麵照片,采用著落月麵之前啟動探測器上的逆向火箭,使探測器緩慢軟著落,軟著落後探測器仍然可以繼續探測;圍繞月球軌道環行,對月球拍攝特寫鏡頭;用采集器采集月岩,分析月球的月質條件;利用月球車對月麵進行考察和在月麵做科學實驗。
經過無人探測打下基礎,緊接著開始載人探測。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登月艙在月麵著落,使神話“嫦娥奔月”成為現實,宇航員在月麵行走,成為“奔月”的男“嫦娥”。其後,“阿波羅”的另5艘載人飛船登月艙也相繼登月成功,詳細地揭示了月球表麵結構性質、月球表麵物質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能,並探測了月球的重力、磁場和月震等。人類撩開了月亮女神神秘的麵紗,一睹她秀麗的風采。
月球車
月球車是一種能夠在月球表麵行駛並完成月球探測、考察、收集和分析樣品等複雜任務的專用車輛。月球車分為無人駕駛月球車和有人駕駛月球車。無人駕駛月球車由輪式底盤和儀器艙組成,用太陽能電池和蓄電池聯合供電,行駛是靠地麵遙控指揮。有人駕駛月球車由發動機驅動,靠蓄電池提供動力,有宇航員駕駛操作。
行星探索器——“旅行者”號探測器
“旅行者”號探測器是美國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係列之一。它們是一對孿生姐妹,作為地球使者,前往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訪問。“旅行者2”號“慢鳥先飛”,於1977年8月20日先行動身,“旅行者1”號是“飛毛腿”,晚半個月啟程。它們身重約800千克,主體是一個扁平十麵棱柱體,中央有球形推進劑箱,周圍安置電子設備,頭戴一頂“大草帽”——拋物麵天線,左右各伸出一支“手臂”,一長一短,短的是科學儀器支架,長的是磁強計支杆,側身還掛著3節補充能源用的“食品袋”——同位素電池。攜帶的科學探測儀器有:為行星和衛星畫像留影的電視攝像機,紅外光譜計、幹涉儀和輻射計,紫外光譜計和偏光計;探測行星際空間環境的宇宙線探測器、低能帶電粒子探測器、等離子探測器和磁強計、行星射電天文接收機及其鞭狀天線。“旅行者”姐妹倆於1979年3月5日和7月9日先後與行星的“老大”——木星相會。拜訪木星時,借助木星的強大引力,給自己“加油”,並改變航向,又於1980年11月13日和1981年8月26日先後到達土星訪問。此後,“旅行者1”號便徑向太陽係邊陲直奔而去,於1988年3月穿越冥王星軌道和1988年11月穿越海王星軌道,首先飛出太陽係而進入宇宙太空。“旅行者2”則在茫茫太空翱翔了整整12年、行程70多億千米,來到離“邊疆”的第二顆行星——海王星訪問,並於1990年以148千米每秒的速度攜帶著給“外星人”的禮物——“地球之音”離開太陽係,去尋找宇宙中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