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橢圓星係都非常巨大。“室女座A”就是一個擁有兩千億顆恒星的橢圓星係。這個“室女座A”星係中發生過異常劇烈的大爆發,這使它像一個脾氣暴躁的潑婦。這種特性在許多巨大的橢圓星係身上都能找到。這種駭人的爆發至今還是個不解之謎。
不過,宇宙中像這樣巨大的橢圓星係畢竟不是很多,較小的橢圓星係卻到處可見。有些竟小到隻包含幾百萬顆恒星。宇宙中最大的和最小的星係都是橢圓星係。
“小人國”——不規則星係
如果說橢圓星係是太空中的“老人國”,那麼不規則星係就是一個“小人國”。這種星係沒有一定的形狀,也沒有明顯的中心,所以稱為不規則星係。不規則星係中含有大量氣體,年輕的恒星很多,有些還是剛剛問世的。不規則星係一般質量小,密度低,既小又暗,有些“先天不足”,不規則星係所以它形成恒星的速度比較慢,和其他類型的星係相比,年老的恒星自然要少得多。
一般的不規則星係多在大型星係附近。比如,大、小麥哲倫雲就是銀河係最近的鄰居。有人推測,不規則星係很可能是在大星係形成之後,由剩餘的氣體逐漸聚積、演變而成的。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大、小麥哲倫雲就是銀河係的近親了。
星團
恒星數目超過10顆以上,並且相互之間存在物理聯係(引力作用)的星群就叫星團。由十幾顆到幾千顆恒星組成的,結構鬆散、形狀不規則的星團稱為疏散星團,疏散星團主要分布在銀道麵,因此又叫做銀河星團。由上萬顆到幾十萬顆恒星組成,整體像圓形,中心密集的星團稱為球狀星團。
“不動”的恒星
太空裏數不勝數的明星中,除了少數行星外,都是自己會發光且位置相對穩定的恒星。它們像長明的天燈,萬世不熄。太陽是距我們最近的一顆恒星。其他恒星離我們都非常遙遠,最近的比鄰星也在4光年以外。如果把它們拉到太陽的位置上,那麼我們就能看到無數個太陽了。
左邊的星為比鄰星
古人以為恒星的相對位置是不變動的。其實,恒星不但自轉,而且都以各自的速度在太空中飛奔,速度比宇宙飛船還快,隻是因為距離太遙遠,人們不易察覺而已。
恒星都是十分龐大的天體。例如太陽的直徑約為140萬千米,相當於地球的109倍,體積比地球大130萬倍。在遼闊的太空海洋裏,太陽隻是一名很普通的成員。恒星世界中的巨人——紅超巨星的直徑要比太陽大幾十倍或幾百倍。大多數恒星的質量是太陽的質量的05~5倍,少數恒星的質量比太陽大幾十倍。
恒星發光的強度各不相同,即使是發光強度大體相同的星星,由於與我們的距離有遠有近,亮度也不同。人們根據恒星的視覺亮度,把它們分為六個等級,這就是天文學上的目視“星等”。最亮的星稱為一等星,其次是二等星,再次是三等、四等、五等星,肉眼能看到的最暗的星為六等星。自望遠鏡發明後,人們已能看到許多比六等星更暗的星星。還有一種“星等”稱為絕對星等。絕對星等的大小,反映的是恒星本身的光度或總發光量,這與目視星等的意義不同。
恒星中主要是氫氣,其次是氦。在700萬攝氏度以上的高溫下,四個氫原子核聚變成一個氦原子核,同時放出巨大的能量。這就是熱核反應。氫彈所以能發生威力無比的爆炸,正是這種反應的結果。在恒星內部,每時每刻都有許多“氫彈”在“爆炸”,使恒星長期不斷地作為一個熾熱的氣體大火球而發光發熱。恒星的溫度從中心向表麵逐漸降低。不過,即使是恒星的表麵溫度也仍然十分驚人:最低的有2000多攝氏度,最高的可達到4萬攝氏度。太陽的溫度是6000攝氏度。恒星的表麵溫度決定了恒星的顏色。這正如一塊熾熱的鐵,當溫度增高時,它的顏色由紅變黃、變白,甚至變藍。
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成員。對於任何單個的恒星來說,它既有產生的一天,也有衰老死亡的一天。但一批恒星“死”去了,又會有一批新的恒星誕生。所以,宇宙中永遠存在著無數個“太陽”。現介紹一下太空中具有代表性的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