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興建“金橋”、“金卡”、“金關”工程,建設中國的“信息準高速公路”,以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進程。“三金”工程的實施,拉開了我國信息化建設的序幕。
“三金”工程包括“金橋”工程、“金關”工程、“金卡”工程。建設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簡稱“金橋”工程;實施外貿專用網的聯網,並建立外貿業務有效管理的係統,簡稱“金關”工程;建設全民信用卡係統或卡基交換係統,簡稱“金卡”工程。
“三金”工程是時代的產物,反映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體現了人民的願望和國家的意誌,在國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三金”工程項目由我國的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進行統籌規劃和組織協調,聯席會議還要提出有關政策、法規、標準的建議,並進行審定項目、籌措資金和實施方案等重大事宜。
(1)“金橋”工程
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工程,即“金橋”工程。
“金橋”工程的實施計劃是建立一個覆蓋全國,與國務院各部委專用網相連,並與30個省市自治區、50個中心城市、1.2萬個大中型企業、100個計劃單列的重要企業集團,以及如三峽工程、大亞灣核電站等國家重點工程連接的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
在技術上,“金橋”網以光纖、衛星、微波、程控、無線移動等多種傳播方式,形成天、地一體的網絡結構,它和傳統的數據網、話音網和圖像網相結合,以128的速率與Internet相連。它與郵電係統的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網(CHINAPAC)、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和公用電話網(PSTN)互聯互通、互為備用,並與金融網以及其他信息數據專用網互聯互通,互為支持。
“金橋”網可傳輸數據、話音、圖像、傳真。這個網首先考慮同金融網聯通,滿足對外經濟、貿易、海關和銀行現代化要求,為商業、旅遊、氣象、國家安全、科技信息檢索等各種信息業務係統的建設提供通道,進而用信息網絡把各部委、各省市以及國有大中型企業連接起來。
為了兼顧技術的先進性、可擴充性和經濟性的綜合平衡,從我國國情出發,“金橋”網的建設將以“信息中速國道”(傳輸速率為144千比特每秒至2兆比特每秒)為起步,以電子郵件(E-Mail)、電子數據交換(EDI)及設立電子郵局的方式作為增值業務交換平台,從而簡化信息傳遞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將來逐步發展成為“信息高速公路”(傳輸速率在1000兆比特每秒以上)。“金橋”基於網是網中之網,其用戶主要是各專用業務網絡係統。“金橋”網設立網控中心和增值業務交換服務中心,負責用戶網絡和信息交換傳輸過程中的維修、管理、事故處理、安全保障等服務工作。“金橋”網不設信息處理中心,信息處理中心分別設在各大信息應用係統的首腦部門,如國家綜合經濟部門的信息中心和各專用業務網的信息中心。
(2)“金卡”工程
“金卡”工程的正式名稱是“電子貨幣工程”,它是我國金融電子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金卡”工程的實現將為我國的金融行業,特別是支付體係的革命性變化注入新的活力。
電子貨幣是貨幣流通的現代化產物,它以計算機、通信、金融與商業專用計算機和機具為基礎,以各種金融交易卡(信用卡、現金卡)為介質,通過電子信息轉帳形式實現的一種貨幣流通方式,是金融、商業數字化深入發展的結果。“金卡”工程就是為實現這種電子貨幣的大範圍流通而實施的一個龐大的社會係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