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穀形成約在300多萬年前,起因是由於地球重力將地殼壓碎成巨大的岩塊而致,當時部分岩塊突起成山,部分傾斜成穀。直至冰河時代,排山倒海的湖水灌入較低的地勢,淹沒了整個盆底,又經過幾百萬年火焰般的日曬,這個太古世紀遺留下來的大鹽湖終於幹涸而盡。如今展露在大自然中的死穀,隻是一層層泥漿與岩鹽層的堆積。
生活在死穀裏的美洲獅死穀的最低點在海平麵下86米,是北美洲最低處。這條深溝位於內華達山脈雨影區,由於溝底低陷,加上周圍屏障,這個本來就很幹旱炎熱的地區成了陽光焦點。但以前這兒的氣候比現在濕潤得多。證據俯拾皆是:死穀兩側的溝壑是由洪流衝刷而成;衝積扇是從周圍山峰上衝刷下來的沉積物;沉澱在穀底的鹽分是原來湖水蒸發後留下的;在魔鬼高爾夫球場的鹽塊則飽經風雨侵蝕,因而形成嶙峋的尖峰。
而現在,死穀的自然條件極其惡劣。降水也很稀少,平均年降水量僅為42毫米,最多的年份也隻有114毫米。穀底部有幹涸的阿馬戈薩河床,沙丘遍地,亂石嶙峋。穀中央是一片155平方千米的沙丘群,是穀底最荒涼的地方。盡管環境惡劣,死穀卻絕非毫無生機。穀內植物很少,僅在一些沼澤的邊緣有一些耐鹽堿的鹽漬草、燈心草等。其中有一種開白花的岩生稀有植物,莖葉長滿茸毛,抵擋幹燥的風。人跡罕至的特殊環境對動物來說卻是難得的繁衍之地。美洲獅、野山羊、大袋鼠、狐狸、眼鏡蛇等26種動物在這裏棲息,另有14種鳥類在山上築巢。大角羊僅靠一點點水就能生存;響尾蛇能夠“跳躍”式前進,以避免身體接觸熾熱的地麵。
死穀腹地雖然荒涼,其周圍景色卻別具一格。死一般的沉寂,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觀使它仍不失為“美國一景”。內華達山脈東麓與穀地融彙處溝壑縱橫、怪石林立,月色朦朧中更顯得陰森恐怖。沿穀地邊緣,山峰林立,而這些山峰的自然風貌又各不相同,白天在陽光照射下五光十色,非常美麗。這裏成為死穀地區最能吸引遊人的地方,被人們稱為“畫家的調色盤”。死穀因它那獨特的奇景於1933年被美國辟為國家風景區,並建立了死穀國家公園,成為人們冬季避寒的休養地。
會走路的石頭
死穀中的自然奇觀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要算“會走路的石頭”。這些石頭豎立在龜裂的幹鹽湖地麵上。幹鹽湖長達5000米,名為“跑道”。石頭大小不一,外觀平凡,奇怪的是每一塊都在地麵上拖著長長的凹痕,有的筆直,有的彎曲或呈“之”字形。這些痕跡看來是石頭在幹鹽湖地麵上自行移動造成的,有些長達數百米。石頭怎幺會移動呢?有人說是超自然力量在作怪,有人說與不明飛行物體有關,有人則認為是自然現象。
加州理工學院的地質學教授夏普經過7年研究,發現石頭移動是風雨的作用:石頭移動方向與盛行風方向一致,這是有力的佐證。幹鹽湖每年平均雨量很少超過50毫米,但是即使微量雨水也會形成潮濕的薄膜,使堅硬的黏土變得滑溜。這時,隻要附近山間吹來一陣強風,就足以使石頭沿著濕滑的泥麵滑動,速度可高達每秒1米。這些“走路”的石頭使“跑道”成為旅遊勝地。
科羅拉多大峽穀
世界聞名的科羅拉多大峽穀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高原上,為世界七大自然奇觀之一。大峽穀的平均深度超過1500米。大峽穀分割了科羅拉多河,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峽穀。
科羅拉多峽穀的壯觀景色舉世無雙。大峽穀大體呈東西走向,東起科羅拉多河彙入處,西到內華達州界附近的格蘭德瓦什崖附近,形狀極不規則,蜿蜒曲折,迂回盤旋。峽穀頂寬在6000~30000米,往下收縮成V形。兩岸北高南低,最大穀深1500多米,穀底水麵寬度不足千米,最窄處僅120米。大峽穀的南、北兩岸因中間有水相隔,氣候差異很大。南岸的大部分地區海拔1800~2000米,而北岸比南岸高400~600米。南岸年平均降水量僅為382毫米,北岸則高達685毫米左右。
大峽穀棲息著約70種哺乳動物、40種兩棲和爬行動物、230種鳥類。如珍稀的白頭鷹、美洲隼、大蜥蜴等,這裏還有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凱巴布鬆鼠、玫瑰色響尾蛇。上千種植物分布在大峽穀上下,呈現明顯的垂直分布。從穀底的亞熱帶仙人掌、半荒漠灌木,向上依次更替為溫帶和亞寒帶的檜樹、橡樹、鬆樹、雲杉和冷杉林。由於河穀地層在結構、硬度上的差異,千百年河水的衝刷,在長長的峽穀間,穀壁地層斷麵節理清晰,層層疊疊,就像萬卷詩書構成的圖案,緣山起伏,循穀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