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多姿多彩的水域(1)(2 / 3)

納木錯據《措之解說》中記載,納木錯的全名是:“納木錯秋莫·多吉貢紮瑪”。納木錯是第三世紀末和第四世紀初,喜馬拉雅山運動凹陷而形成的大型構造斷陷湖。後因西藏高原氣候逐漸幹燥,納木錯麵積大為縮減。現存的古湖岩線有3道,最高一道距現在的湖麵約80餘米。湖濱平原牧草良好,是天然的牧場。傳說納木錯是綿羊的主護神,所以每逢藏曆的羊年,納木錯將要敞開聖門迎接眾神前來彙集。據傳,天下之眾神按照不同的年份進行輪流彙集,藏曆馬年彙集到崗嘎德斯,猴年彙集到南方的雜日山,羊年則彙集在納木錯。因此人們爭先恐後地前往納木錯朝聖轉經。從藏曆羊年的元月開始到年底十二月止轉湖隊伍終年不斷。既有騎馬轉湖的又有徒步跋涉的,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以轉湖朝聖一次為積大德,並相信也能給自己帶來無限的福。這種心理驅使信徒們不辭辛苦,長途跋涉,日夜兼行地轉湖不止,即便是走不動路的老者或者殘者也乘馬前往,並認為轉得越快功德也越高。所以那些身強力壯的小夥子不分晝夜地拚命往前跑,竟能在10天之內轉納木錯一周。

在藏北眾多的湖泊中,人們為何如此篤信納木錯呢?這也許是除了在納木錯周圍有4座古老的寺院外,其主要原因就是納木錯獨特的山水景色和各種奇石異土及其美妙的傳說給納木錯塗上了神秘的色彩。

納木錯中5個島嶼兀立於萬頃碧波之中,佛教徒們傳說這五座島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莫不虔誠頂禮膜拜。其中最大的是良多島,麵積為12平方千米。此外還有5個半島從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其中紮西半島居5個半島之冠。紮西半島位於湖的東側,像是湖岸伸入湖中的一隻拳頭。遠遠望去,它是個小山包,由於山包中間明顯裂開,人們說它是個睡佛,短的一段是腦袋,長的一段是身子,腿側伸入湖中隱而不見。其實,這是個由石灰岩構成的約10平方千米的半島,由於湖水的侵蝕,分布著許多幽靜的岩洞,形成了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有的洞口呈圓形而洞淺短,有的溶洞狹長似地道,有的岩洞上麵塌陷形成自然的天窗,有的洞裏布滿了鍾乳石。島上到處怪石嶙峋,峰林遍布,峰林之間還有自然連接的石橋。島上地貌奇異多彩,巧奪天工,實屬奇觀。納木錯陰麵有18大梁,陽麵有18大島。藏北牧人自豪地說:“納木錯美如畫,陰有18大梁,最著名的山梁在陽麵,陽有18大島,最著名的島在陰麵。”就是說在納木錯湖周圍共有18道山梁,其中除多加山梁在陽麵外,其餘都在湖的陰麵即南邊。

納木錯共有18個島,其中紮西島在陰麵外,其餘諸島均在陽麵即納木錯湖的北邊。雖然納木錯海拔達4718米,但島上、湖灘上到處都生長著茂密的牧草和柏樹林。湖島上那些岩洞及樹叢中還有極豐富的水生物,這些水生物給熊創造了一個理想的樂園。

知識點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所在地區的岩石一般都是石灰岩。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

蒼山洱海

蒼山洱海位於中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古今旅遊者所向往的地方。明代著名文人楊升庵描繪它“山則蒼蘢壘翠,海則半月掩藍”,“一望點蒼,不覺神爽飛越”。蒼山洱海保護區地處滇中高原西部與橫斷山脈南端交彙處,主峰點蒼山位於橫斷山脈與青藏高原的結合部,頂端保存著完整的典型冰融地貌,洱海為雲南第二大淡水湖泊。蒼山洱海山水相依,綿延40餘千米,宛如一幅色彩鮮明的山水畫卷。

蒼山,又名點蒼山,共有19座山峰,最高峰海拔4000多米。蒼山景色向來以雪、雲、泉著稱。經夏不消的蒼山雪,是素負盛名的大理“風花雪月”四景之最。在風和日麗的陽春三月,點蒼山頂顯得晶瑩嫻靜,不愧是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點蒼山的雲變幻多姿,時而淡如青煙,時而濃似潑墨。在夏秋之交,不時出現玉帶似的白雲橫束在蒼翠的山腰,橫亙百裏,竟日不消,嫵媚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