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高聳入雲的山峰(5)(2 / 3)

高大的森林也是多種哺乳動物的棲息地,包括象、黑犀牛、小羚羊以及肯尼亞林羚、黑疣猴、白疣猴和叢猴。難以捉摸的霍加披(長頸鹿的親屬)、野豬、野牛在布滿草和沼澤的較開闊的林間空地覓食。然而山地森林中最著名的棲息動物則是山地大猩猩,它是該生態條件下的特有種。現今尚存的野生山地大猩猩不足700隻,非常珍稀而且處於高度瀕危狀態。它們遭受著人類直接迫害和喪失生態環境的雙重災難。不像其近親黑猩猩,山地大猩猩是一種安詳的動物,除了植物的嫩芽和木髓外不吃其他東西,它決不以任何肉類為補充食物。山地大猩猩約10隻一群,由一隻雌性或“銀背”大猩猩(雄性)為主,帶幾隻雌性和年幼大猩猩。當山地大猩猩取食時,極具破壞性,一旦食畢,該地區似乎被劫掠一空,滿目瘡痍。但是,在其離開幾個月後,山地大猩猩喜愛的植物重新生長,且生機盎然。

藍山

藍山位於悉尼以西65千米處,是澳大利亞南部新南威爾士州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藍山其實是一係列高原和山脈的總稱。藍山卡通巴附近,怪石林立,有三姐妹峰、吉諾蘭岩洞、溫特沃思瀑布、鳥啄石等天然名勝。

藍山山脈國家公園占地近2000平方千米,以格羅斯河穀為中心,峰巒陡峭,澗穀深邃。山上生長著各種桉樹,滿目翠藍。入秋,葉間丹黃,景色更美。桉樹為常綠喬木,樹幹挺拔,木質堅硬,含有油質,可提取揮發油。其揮發的氣體在空氣中經陽光折射呈現藍光,因而得名藍山。

三姐妹峰

藍山山區是由三疊紀塊狀堅固砂岩積累而成的,怪石嵯峨,曾是當時歐洲移民向西推進的障礙。1813年歐洲人布拉斯蘭·勞森曆經艱險跨越山區達到內地,入山處當時植有紀念樹,至今殘幹尚存,是拓荒者的遺跡之一。這裏氣候宜人,曲徑迤邐。藍山城是旅遊中心,這裏有供遊人觀光用的高空索道和深入峽穀的電纜車,遊人在車內可慢慢欣賞四周的懸崖峭壁、瀑布和深穀。此地亦是早期流放囚徒的場所,1831年由囚徒修建的哈特利法院遺址尚存,內有當年警察的徽章、通緝犯人的公告、刑椅、絞架以及牢房等。

三姐妹峰聳立於山城卡通巴附近的賈米森峽穀之畔,距悉尼約100千米,峰高450米。三塊巨石拔地如筍,俊秀挺拔,如少女並肩玉立,故名三姐妹峰。傳說此係巫醫的三個美麗女兒的化身。為防歹徒加害,其父用魔骨將她們點化為岩石。其後巫醫在與敵人的搏鬥中,丟失了魔骨,無法使她們還生。現在峰下常見琴鳥飛翔,傳說這是巫醫的化身,仍在尋找魔骨,以期複原女兒的真身。三姐妹峰險不可攀,1958年建築的高空索道,是南半球最早建立的載客索道。

琴鳥藍山山脈的溫特沃思瀑布從一個懸崖上飛瀉而下,落入300米深的賈米森穀底。從觀瀑台上看過去,大瀑布像白練垂空,銀花四濺,歡騰飛躍,氣勢磅礴。從觀瀑台上回首西望,高原和山峰在雲霧中時隱時現,虛無縹緲,景象奇特。

藍山山區的吉諾蘭岩洞經億萬年地下水流衝刷、侵蝕而形成,雄偉綺麗、深邃莫測。洞中有洞,主要有王洞、東洞、河洞、魯卡斯洞、吉裏洞、絲巾洞及骷髏洞。1838年由歐洲人發現,約在1867年被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列為“保護區”。洞內鍾乳石、石筍、石幔在燈光的照射下閃爍耀眼,光怪陸離。王洞中的鍾乳石又長又尖,向下伸展,與石筍相接。河洞中的巨大鍾乳石形成“擎天一柱”,氣勢非凡;石筍巍峨似伊斯蘭教寺院的尖塔,莊嚴肅穆。魯卡斯洞的折斷支柱,鬼斧神工,均為大自然奇觀。

琴鳥是藍山山脈的一道獨特景觀,也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雄性琴鳥的尾巴羽毛酷似古時候西方的一種樂器豎琴,因此人們把這種鳥稱為琴鳥。

琴鳥以雄琴鳥的豔麗尾羽而著名。但雄琴鳥表明自己所占的領地和吸引異性的炫耀行為,也同樣精彩。雄琴鳥往往會因地製宜,就地取材,用林地上的廢物堆成小丘,作為自己的表演舞台。琴鳥一麵展尾開屏,亮出羽毛漂亮的銀色底麵,一麵發出嘹亮的鳴叫聲,並隨著自己的旋律,載歌載舞。一隻雄琴鳥所占領地,有時竟達方圓200多米。在領地內建造的表演舞台,有時竟有多達10餘隻的雄琴鳥輪流到各自的表演舞台“巡回演出”。雌琴鳥用樹枝和苔蘚建造圓頂的巢穴,內壁以樹皮纖維築成,然後再鋪上一層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