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高聳入雲的山峰(3)(2 / 3)

吐峪溝大峽穀濃縮了火焰山景觀的精華。溝穀兩岸山體本是赭紅色,在陽光的照耀下便顯得五彩繽紛,且色彩濃淡隨天氣陰晴雨霧而變幻萬千。山澗小溪鬥折蛇行向南流去,漫步穀底,溪流清澈。仰望千姿百態的五彩奇石,紅、黃、褐、綠、黑等多種色彩雜陳於眼前。吐峪溝峽穀山體之奇、山岩之美、澗水之秀、珍果之甜,為其他峽穀所少有,稱之為“火焰山中最壯美的峽穀”。

吐峪溝大峽穀底部的土壤呈黃紅色。穿穀而過的天山雪水將黃紅色的土壤衝出南穀口,在峽穀南端形成了肥沃的衝積平原。這種土壤最適宜培植無核白葡萄,所以葡萄最早落戶中國正是在吐峪溝。這裏是吐魯番無核白葡萄的故鄉,也是無核白葡萄的出口基地之一。這裏出產的無核白葡萄顆粒最大、甜味最濃,素有“葡萄中的珍品”之美譽。

葡萄溝也是風景秀麗、瓜果飄香的溝穀之一。葡萄溝位於火焰山西端,溝中鋪綠疊翠,景色秀麗,別有洞天,同火焰山光禿禿的山體形成鮮明的對照。葡萄溝內,兩山夾峙,形成坡窪溝穀,中有湍急溪流。溝長8000米,寬500米,其間布滿了果園和葡萄園。這裏世代居住著維、回、漢等民族的果農,主要種植著名的無核白葡萄和馬奶子葡萄,還有玫瑰紅、喀什哈爾、比夫幹、黑葡萄、瑣瑣葡萄等優良葡萄品種。溝中的無核白葡萄晶瑩如玉,堪稱天下最甜的葡萄。葡萄溝的崖壁中滲出泉水,彙而成池,池水清澈。漫步於此地,令人有不知身在炎炎火焰山中之感。

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與尼泊爾的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海拔884813米,有地球“第三極”之譽。“珠穆朗瑪”是佛經中女神名字的藏語音譯。山體呈金字塔狀,山上有冰川,最長的冰川達26千米。山峰上部終年為冰雪覆蓋,地形陡峭高峻,是世界登山運動員所矚目和向往的地方。

珠穆朗瑪峰是典型的斷塊上升山峰。在其前寒武紀變質岩係基底和上覆沉積岩係間為衝掩斷層帶,早古生代地層即順此帶自北往南推覆於元古代地層上。峰體上部為奧陶紀早期或寒武——奧陶紀的鈣質岩係(峰頂為灰色結晶石灰岩),下部為寒武紀的泥質岩係(如千枚岩、夾片岩等),並有花崗岩體、混合岩脈的侵入。始新世中期結束至海侵以來,珠穆朗瑪峰不斷上升,在新世晚期至今約上升了3000米。由於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以每年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擠壓,致使整個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珠穆朗瑪峰每年也增高約127厘米。

珠穆朗瑪峰周圍輻射狀展布有許多條規模巨大的山穀冰川,長度在10千米以上的有18條。其中以北坡的中絨布、西絨布和東絨布三大冰川與它們的30多條中小型支冰川組成的冰川群為主。珠穆朗瑪峰周圍5000平方千米範圍內的冰川覆蓋麵積約1600平方千米。在許多大冰川的冰舌區還普遍出現冰塔林。古冰鬥、冰川槽形穀地、冰川或冰水侵蝕堆積平台、側磧和終磧壟等古冰川活動遺跡也屢見不鮮。因寒凍風化強烈,峰頂岩石嶙峋,角峰與刃脊高聳危立,遍布著岩屑坡或石海。土壤表層反複融凍形成石環、石欄等特殊的冰緣地貌現象。

珠穆朗瑪峰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威武雄壯昂首天外。珠峰地形極端險峻,環境異常複雜。雪線高度:北坡為5800~6200米,南坡為5500~6100米。東北山脊、東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間夾著三大陡壁(北壁、東壁和西南壁),在這些山脊和峭壁之間又分布著548條大陸型冰川,總麵積達145707平方千米,平均厚度達7260米。珠穆朗瑪峰冰川的補給主要靠印度洋季風帶兩大降水帶積雪變質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態、瑰麗罕見的冰塔林,又有高達數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還有險象環生的冰崩雪崩區。

雪豹珠峰不僅巍峨宏大,而且氣勢磅礴。在它周圍20千米的範圍內,群峰林立,山巒疊嶂。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較著名的有南麵3000米處的“洛子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窮峰,東南麵是馬卡魯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麵3000米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麵是努子峰(海拔7855米)和普莫裏峰(海拔7145米)。在這些巨峰的外圍,還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遙遙相望:東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幹城嘉峰(海拔8585米,是尼泊爾和錫金的界峰);西麵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奧友峰和8012米的希夏邦馬峰。所有這些高峰形成了群峰來朝,波瀾壯闊的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