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衛星是怎麼利用遙感信息資料進行估產的呢?原來,植物的綠葉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器官。一般地說,植物葉麵積越大,光合作用就越強,經濟產量就可能越高。這是一種植物生理機製,這種生理機製反映的信息也就通過其反射光譜的不同波段反映出來。當作物葉子遭受幹旱、病蟲害時,葉片的含水量會減少,葉綠素減少,光合作用也相應減弱,此時葉綠素吸收藍光、紅光能力降低。同時,作物在不同的生長和發育階段,由於葉片的葉綠素含量和內部結構不同,它們的光譜反映曲線也會不同。根據這種原理,氣象衛星就可以捕捉到作物的生長情況,進而推算未來的收成。
美國的第三代業務極軌氣象衛星,在作物估產方麵成績不小。該衛星在運行過程中,每天有四次掃過同一具體地點,在無雲的地區,它們可以很快地反映植物葉綠素對光的吸收率和反射率,通過反射率值可以算出綠度值,通過綠度值就可以監測作物生長狀況,進而估計作物產量。
我國1985年就在氣象係統開展了遙感綜合測產項目,1990年正式投入業務運行。實踐證明,該技術對農作物的估產具有迅速、宏觀、準確的特點,可以彌補傳統農業估產時間長、效率低的不足。
利用氣象衛星遙感漁業資源的原理與小麥估產有所不同。應用氣象衛星可以用紅外遙感儀器測出海水表麵溫度,在繪出海水表層溫度分布等值線圖後,就可以根據魚類生活規律與海水溫度的關係來確定漁場位置,並繪成漁海況速報圖。美國、日本已有漁海況速報係統,它包括衛星海況圖和漁海況圖,它們可以作為漁民海洋捕撈業的重要參考。
跨世紀的造福子孫工程
前麵敘述了我們麵對災害的種種措施和辦法,不管是天氣預報也好,監測也好,人工影響局部天氣也好,其實都隻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辦法。按醫學的一句話,就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恩格斯曾有一句話說,人類對大自然的每一次索取,都會受到大自然的報複和懲罰。這一點也不為過。由於人類濫伐森林,過分采取地下水,人口膨脹,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使世界氣候日益惡化。有科學家就認為,目前的一些異常氣候現象,就與人類對氣候環境的破壞,特別是與溫室效應有關。
那麼,有人也許會問,有沒有辦法恢複原來的氣候,或者更恰當地說,能否采取人工措施去改造氣候向良性方向發展呢?當然可以。其實,如前麵幾節所述的,一些國家開始限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就是減少酸雨和溫室效應產生的辦法,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它們是會對未來氣候產生影響的。
可是,還有別的影響氣候的有效措施嗎?有。植樹造林,綠化家園,大量種草,興修各種水利工程就是一種可取的方法。我國在這方麵做得很有特色,如興建三北防護林,設立了一個植樹日(3月12日)。經過幾十年努力,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上升了幾個百分點,這是了不起的成就。實際上,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本身是造福子孫的世紀工程。過去有一句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不就是說增加了大氣濕度,降低了大氣溫度、使氣候好轉了嗎?
但是改造氣候本身是一個係統工程,它需要我們的不懈努力。在大力種草、植樹、搞綠化的同時,還應合理砍伐樹木,修好各種水利設施,以利於防洪泄洪,減少植被的破壞。而且,如減少大氣汙染,限製廢氣排放量,合理用水,利用清潔能源,如風能、電能、核能等,也不是能容易做到的事。
此外,由於大氣沒有國界,海水也無國界,真正要使氣候向良性方向發展,還需要全世界各國的攜手努力,單就某個國家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