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估計旱澇麵積方麵,氣象衛星根據的是光譜特征的改變、陸地綠色植物的反射特性差別,通過接收輻射測量值來進行工作的。在1986年,吉林省東部遼河流域發生大暴雨時,四平市氣象局根據8月4日的氣象衛星遙感資料,計算了受澇區的麵積。1988年河南省遭受罕見的大旱,衛星雲圖也及時地提供了其地理分布情況。

但是減災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社會係統工程。它涉及到災情所致的方方麵麵。減災,從整個過程來看,它包括監測、預報、信息傳輸、防禦和治理、抗災、救災等等環節;按階段來分有災前防、災中抗和災後救。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中重要的一部分,利用氣象技術減災,如前麵所述的監測、預報等,在這之中擔負著首當其衝的重要責任。在我國,各種氣象監測站網星羅棋布,監測和預警係統初具規模,但是,我國作為世界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任重道遠,比起一些發達國家來,由於人力、物力、科學水平等原因,我國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比如說美國國家災害報警係統就很完善。美國政府在五十多個州設立了350個電台,每個廣播範圍為70公裏,這種報警係統已經覆蓋了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為了提高災害預報水平,每個預報台都能接收覆蓋美國及鄰近區域的同步氣象衛星雲圖圖片,處理各地氣象中心電傳的天氣資料,再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數據預報。

我國近幾年來,氣象事業的發展與成績不容忽視。國家每年用於氣象事業的投入與取得減災增收經濟效益比為1∶20。同時,因為減災科技的發展,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大為減少。如1991年特大洪澇造成730人死亡,比曆史上同樣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少3~4倍。

現在,氣象部門積極貫徹“以防為主”的指導思想,做好監測、預報、信息傳遞和處理工作,為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服務。全國各地現有2600個氣象台站業務體係,配有二百多部氣象雷達,77個衛星圖接收點,900個警報發射台,三千多部甚高頻電話,大大地提高了對付災害的能力。

路漫漫其修遠——技術

頻繁的自然災害叫人們談“災”色變,心有餘悸。但麵對各種天氣所造成的自然災害,人類除了監測、預防、防災,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當然是有的。盡管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降服各種天氣現象的有效辦法,但是人類在征服大自然的路途上,一直在邁著堅實的步伐,並且取得了一些成功。人是偉大的,在自然災害麵前畏縮,是不可取的選擇;當然蠻幹、衝動也是要不得的。關鍵是要采取理性的態度,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繼續探索大氣各種現象的演變規律,對症下藥,在一定程度上降服各種氣象災害。

現代實驗方法的應用

有一種現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當我們麵對一塊玻璃或鏡子嗬熱氣時,玻璃、鏡子表麵會變得模糊不清;當我們打開冰箱時,有時會發現冰凍的食物上帶有冰屑。這是怎麼回事?好多人會迫不及待地解釋:這是空氣中的水汽凝成了水滴,或者水滴結成了冰。沒錯,看來,隻要有條件,我們自己也可以模擬地製造雨水和冰雪。科學家們也正在沿著這條路日夜兼程。雲室,一種對雲進行實驗模擬研究的主要設備,就是證明。

雲室,它是用來模擬自然雲的各種現象的。譬如,雲滴是如何增長的、冰晶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雲中的雷電是怎麼回事,等等。雲室有大有小,小的隻有幾十毫升,大的可達上千立方米。它的研究對象很多,涉及到水汽的,有擴散雲室和對流雲室;涉及到溫度的,有冷雲室(低於0℃)、暖雲室(高於0℃)、等溫雲室(溫度分布均勻)、梯度雲室(溫度在垂直方向不同);涉及到霧的,有混合雲室和膨脹雲室。

雲室並不能代替真正的雲,它隻是一種模擬,這種模擬是有限的,但是它可以近似地反映雲的各種實際現象,有利於人們弄清它的活動規律。我國在1985年就建有亞洲最大的綜合性中性雲室,約有96立方米。這個雲室的溫度、濕度、氣壓可以進行調節,雲室頂部還裝有風洞。另外,我國還有一些等溫雲室和小雲室。等溫雲室可以對人工降雨的催化劑進行研究。

利用雲室,科學家們取得了一些科學研究成果。日本科學家曾在一個同心圓柱形的對流雲室的實驗中發現:雪晶的形狀與它們形成時的溫度、濕度條件有關。如果溫度在-5℃,雪晶會長成針狀;在-15℃時,雪晶會長成枝狀。

因而,科學家們認為,改變雲室的溫度、濕度,就可以製造出不同圖案的雪晶;反過來,通過雪晶的形狀,就可以判斷雲層的溫濕度。

再比如,美國科學家們通過混合雲室發現,幹冰可以使雲冷卻冰晶化、碘化銀具有很好的成冰性能。正是從此處得到啟發,氣象工作者的人工降雨催化劑首選就是幹冰和碘化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