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彙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淨造陸地25~30平方千米。
長江
長江又名揚子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全長6300千米,流域麵積181萬平方千米,年平均入海流量30900立方米/秒,年入海徑流量約1000立方千米。長江的正源沱沱河,發源於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雪山的西南側,由西向東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9個省、自治區和2個直轄市,最後在上海的吳淞口以下注入東海。長江的支流則延展至甘肅、陝西、河南、廣西、廣東、福建等8個省(區)。長江流域西以芒康山與瀾滄江水係為界,北以巴顏喀拉山、秦嶺、大別山與黃、淮水係相隔,南以南嶺、武夷山、天目山與珠江和閩浙諸水係為鄰,東臨東海,為一東西長、南北窄的流域。長江流域是我國經濟高度發達的流域,內有耕地4億多畝,生活著3.58億人口,生產全國36%以上的糧食,23%以上的棉花和70%的淡水魚類。長江水係十分發育,支流、湖泊眾多,幹流橫貫東西,支流伸展南北,由數以千計的支流組成一個龐大的水係。主要支流有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18條,它們串連著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大大小小湖泊。
長江上遊河段在各省有不同的名稱,在青海省玉樹縣以上稱通天河,玉樹至四川宜賓一段叫金沙江,宜賓到湖北宜昌段稱川江,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磯段叫荊江。習慣上人們將宜賓以下的幹流段稱為長江。宜昌以上為長江上遊,長4529千米。上遊宜賓以上的幹流屬峽穀段,河道比降很大,河流深切,灘多流急,雲南境內的虎跳峽長15千米,兩岸雄峰對峙,壁立千仞,江麵狹窄,僅有30~60米,江麵至峰頂的絕對高差達300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峽穀之一。奉節以下是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的長江三峽,長240千米,兩岸的群峰高聳入雲,懸崖峭壁壓頂,風景十分壯美,是世界上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宜昌至江西的湖口段為長江中遊,長度為948千米,江水流淌在衝積平原上,河曲和牛軛湖極其發育,多湖泊和窪地,我國的第一和第二大淡水湖鄱陽湖和洞庭湖,就分布在江西和湖南境內的長江邊上。湖北荊江段的江麵高出兩岸平原,長江在此形成用堤壩約束的“地上懸河”,是常發生水患的江段,防洪問題非常突出,是1998年夏季抗洪的主戰場。江西湖口以下為下遊,長830千米,水深江闊,水位變幅較小,通航能力大。河口三角洲麵積廣大,有崇明島等沙島。長江流域,除西部一小部分為高原氣候外,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河流水量豐富而穩定,年際變化較小。長江流域的水力資源極其豐富,總落差高達5400米,理論蘊藏量為2.64億千瓦,其中幹流為9168萬千瓦,占全流域水能擁有量的34.2%。目前在幹支流上已建成了葛洲壩、龔嘴、丹江口、柘溪等大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900萬千瓦。其中葛洲壩水利樞紐的年發電量達到141億度,是我國已經建成的最大水電站。正在建設中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總裝機容量為1.768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可達700億~840億度,居世界首位。擬建中的南水北調工程,將是徹底解決我國北方幹旱缺水的關鍵工程。長江是我國的“黃金水道”,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水上運輸的大動脈。目前幹、支流的通航裏程約為7萬千米,其中可通航機動船舶的有3萬多千米,萬噸海輪可逆河上溯至江蘇南京,5000噸海輪可直航湖北武漢,1000噸級船舶可航達重慶市。長江沿岸是我國工業最為集中的地帶,沿江有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為數眾多的中小城市。
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