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非洲大陸的麵積占全球陸地總麵積的21%,降水量占全球大陸降水總量的20%,降水深度與全球陸麵降水平均值相當。但是非洲大陸由於在大西洋副熱帶高壓的控製之下,境內多沙漠,徑流量不到全球大陸徑流總量的10%,徑流深不到全球大陸平均值的1/2,蒸發量卻比全球大陸的平均值高出15%~20%。非洲大陸水量平衡總的特點是,降水不少而徑流量少和蒸發量大。非洲大陸的徑流係數隻有0.17,幹旱係數為2.48,盡管大陸內部各區域之間幹濕程度差別很大,但就總體而言,它仍屬相當幹旱的大陸。
大洋洲
大洋洲大陸的麵積占全球陸地總麵積的6%,降水量和入海徑流量隻占全球大陸總量的3%和1%,是對全球水量平衡貢獻最小的大陸。大洋洲大陸的麵積相當於歐洲大陸,但其降水量和入海徑流量,隻有歐洲大陸的59%和15%,而蒸發量則是歐洲大陸的78%,兩大洲之間的水文氣候條件的差異是非常顯著的。大洋洲大陸的徑流係數不到0.1,為全球各大陸之最小,而幹旱係數卻高達4.10,又是全球各大陸之最大,表明其是全球最為幹旱的大陸。
南極洲
南極洲大陸的麵積占全球陸地總麵積的10%。其降水量和入海徑流量分別隻占全球大陸總量的2%和6%。南極大陸由於氣候嚴寒,蒸發量極少,甚至可以略而不計,其在全球水量平衡中的比重、作用和貢獻都很小,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忽略南極冰蓋對全球氣候的巨大影響。
在全球各大陸中,除南極洲大陸外,都分布有性質完全不同的內、外流區,它們盼水量平衡特點和對全球水量平衡的貢獻,差別、非常巨大。內流區無入海徑流,每年的降水量就是當年的蒸發量,它僅通過降水和蒸發與全球的水循環相聯係,是一個獨特的水量平衡係統。全球大陸外流區的年降水量比年蒸發量多4.7萬千米,多出的部分全部通過地表或地下徑流彙入海洋。全球大陸外流區的年降水量是內流區的3倍,年蒸發量是內流區的1.8倍,表明其在全球水循環中起著主導作用。大西洋外流區的麵積占全球外流區總麵積的43%,但其降水量、入海徑流量和蒸發量,則分別占全球外流區相應水量平衡要素的52%、44%和56%,是對全球水量平衡貢獻最大的外流區。太平洋外流區的貢獻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外流區,它們的水量平衡要素值在全球所占比例小於其麵積所占比例,貢獻最小。但是各大洋外流區的幹旱係數和徑流係數卻變化不大,較為接近,表明其在水文氣候方麵都表現出濕潤氣候的特點。
大氣環流條件和大陸地形特征對水循環的重大影響。按大陸麵積的平均水深值計,南美洲和大洋洲大陸是全球各大陸水汽年總輸入量最大的大陸,分別達到1163毫米和1681毫米,但南美洲大陸的年淨輸入量為747毫米,而大洋洲大陸隻有63毫米,竟相差十數倍之多。究其原因,大洋洲大陸地處南半球的“咆哮西風帶”,且地勢較平坦,麵積不大,使輸入大陸上空的水汽難以停留和參與大陸內部的水循環,大部分水汽隻能“穿堂而過”。而南美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地處赤道東風帶,其西部有縱貫南北的科迪勒拉山係,形成一道阻擋水汽輸出的天然屏障,使輸入的水量有較多機會參與大陸內部的水循環,從而淨輸入量較大。
從水文內循環和外循環係數也可以看出,南美洲是兩個係數最大的大陸,大洋洲則是最小的大陸。亞洲大陸居南、北美洲大陸之後,列第三位。從大陸上空水汽的更新速率也可說明這一點,南、北美洲大陸上空大氣的水汽,全部更新一次的時間是7天,而非洲和大洋洲大陸上空水汽更新一次則需14~19天,亞洲大陸約需12天。由水循環的各種參數可以看出,南美洲大陸的所有參數都是世界各洲大陸的最高值,所以它是全球水循環最活躍的大陸;而大洋洲則相反,都是最低值,因而它是全球水循環最不活躍的大陸。亞洲大陸介於上述兩者之間,雖然其他參數不如非洲大陸,但水循環參數高於非洲大陸,因而水循環較非洲大陸活躍口
我國大陸和區域尺度水量平衡與水循環
我國大陸尺度水量平衡與水循環
我國大陸地處東亞大陸,由於其受所處地理緯度、海陸分布、地勢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在水量平衡和水循環上具有鮮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