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海陸分布的影響。海洋是水汽的主要源地,因而距海遠近直接影響空中水汽含量的多少,這也正是我國東南沿海暖濕多雨,愈向西北內陸腹地伸展,水循環愈弱,降水愈少的原因。
(4)海拔高度與地形屏障作用的影響。這方麵的影響包括兩方麵:其一是隨著地表海拔高度的增加,近地層濕空氣層逐步變薄,水汽含量相應減少,這是我國青藏高原上雨量較少的重要原因,其次是那些垂直於氣流運行方向的山脈,常常成為阻隔暖濕氣流運移的屏障,迫使迎風坡成為多雨區,背風坡絕熱升溫,濕度降低,水汽含量減少,成為雨影區。
關於我國水汽輸送,以2003年為典型年進行了比較係統的分析、計算與研究,得出了如下的基本結論。
(1)存在三個基本的水汽來源,三條輸出入路徑,並有明顯的季節變化。三個來源是極地氣團的西北水汽流、南海水汽流及孟加拉灣水汽流。西北水汽流自西北方向入境,於東南方向出境,大致呈緯向分布,冬季直達長江,夏季退居黃河以北;南海氣流自廣東、福建沿海登陸北上,至長江中下遊地區偏轉,並由長江口附近出境,夏季可深入華北平原,冬季退縮到北緯25。以南地區,水汽流呈明顯的經向分布,由於水汽含量豐沛,所以輸送通量值大;而盂加拉灣水汽流通常自北部灣入境,流向廣西、雲南,繼而折向東北方向,並在貴陽—長沙一線與南海水汽流彙合,而後亦進入長江中下遊地區,然後出海,全年中春季強盛,冬季限於華南沿海。
(2)水汽輸送既有大氣平均環流引起的平均輸送,又有移動性渦動輸送。其中平均輸送方向基本上與風場相一致。而渦動輸送方向大體上與濕度梯度方向相一致,即從濕度大的地區指向濕度小的地區。渦動輸送的這一特點對於把東南沿海地區上空豐沛的水汽向內陸腹地輸送,具有重要作用。
(3)地理位置、海陸分布與地貌上總體格局,製約了全國水汽輸送的基本態勢。青藏高原雄踞西南,決定了我國水汽輸送場形成南北兩支水汽流,北緯30°以北地區盛行緯向水汽輸送,30°以南具有明顯的經向輸送。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為我國南北氣流的經常彙合的地區,是水汽流海陸的分布製約了我國上空濕度場的配置,並呈現由東南向西北遞減的趨勢,進而影響我國降水的地區分布。
(4)水汽輸送場垂直分布存在著明顯差異,在850nPa大氣層上,一年四季水汽輸送場形勢比較複雜,在700nPa大氣層上,在淮河流域以北盛行西北水汽流,淮河以南盛行西南水汽流,兩股水汽流在北緯30°~35°一帶彙合後由東流入海,在500nPa高度上,一年四季水汽輸送呈現緯向分布,而低層大氣中則經向輸送比較明顯,因而自低層到高層存在經向到緯向的順時針切變。
下滲
下滲又稱入滲,是指水從地表滲入土壤和地下的運動過程。它不僅影響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動態,直接決定壤中流和地下徑流的生成,而且影響河川徑流的組成。在超滲產流地區,隻有當降水強度超過下滲率時才能產生徑流。可見,下滲是將地表水與地下水、土壤水聯係起來的紐帶,是徑流形成過程和水循環過程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