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範達湖的這種奇怪現象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這種現象應該怎麼解釋呢?科學家們又有了不同的觀點。這當中有兩種主要觀點:一種是地熱活動觀點,另一種是太陽輻射觀點。
認為是地熱活動觀點的科學家們的理由是:範達湖與羅斯海相距50千米,羅斯海附近有墨爾本火山和埃裏伯斯火山。前者是正處於休眠期的活火山,後者現在仍然在噴發著。這就可以表明,這一帶的岩漿活動得很劇烈,會產生很高的地熱。範達湖的水溫上冷下熱的現象就是因為地熱的作用形成的。
然而,讓這種觀點無法在科學界立足的理由是:有很多證據都表明,在無雪幹穀地區並沒有任何地熱在活動。
認為是太陽輻射觀點的科學家們說:南極地區夏季的光照時間較長,範達湖湖麵接受太陽輻射的能量就比較多;而冬天的時候,湖麵幾米厚的冰層使湖水含的鹽分增高,所以水的密度就會變大。這樣,即使夏天水溫升高的時候,由於表麵水的密度大於中層和底層水的密度,導致溫暖的表層水下沉,從而形成了範達湖奇特的水溫現象。
太陽輻射的觀點提出後,也同樣遭到了人們的反對。有人說:南極在夏天的時候,太陽輻射的時間雖長,但光照卻不足,總是陰沉沉的,到達地麵的太陽輻射就顯得比較弱了。不僅如此,範達湖的冰麵又反射了90%的太陽輻射能量,能夠到達水麵的輻射就變得更少了,不可能使表麵的水溫升得很高。
另外,假設暖水下沉的觀點真的成立的話,通過水的熱傳遞,整個湖水的水溫即使升高也是均勻的,不可能隻有底層的水溫增高。況且南極的極夜時間足足有半年,範達湖不可能升到25℃!這樣看來,太陽輻射的觀點又怎能讓人信服那麼,關於範達湖的爭論,究竟孰是孰非?沒有人敢輕易下結論,所以範達湖給本來就充滿神秘色彩的無雪幹穀地區又留下了一道不容易解釋的謎。
無雪幹穀地區範達湖的謎還沒有解開,探索者們又發現了另一個不易解開的謎。
從範達湖往西10千米的地方,有一個叫“湯潘湖”的小湖泊。湯潘湖的直徑也就是數百米,而且湖水淺得不像“湖”——隻有30厘米。湯潘湖的湖水含鹽度比較高,如果把一杯湖水潑到地上,眨眼之間就會在地麵析出一層薄薄的鹽。科學家們對湯潘湖湖水的冰點進行了研究,發現湖水就是到了-57℃的時候也不會結冰,所以湯潘湖又有“不凍之湖”之稱。
關於湯潘湖的湖水不結冰的研究結論也不統一。有的研究者認為湖裏的鹽分比較高,它就不會結冰了。有的科學家說,湯潘湖在那麼冷的情況下不結冰,不僅僅是因為湖水鹽度太高,可能還由於周圍的地熱在起作用。
與“不凍之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永凍之湖”。這個湖也位於南極洲無雪幹穀地區,叫“皮達湖”。人們在對這個湖的冰麵鑽探後發現,整個湖幾乎是一個特別完整的大冰塊。那麼,這個湖的冰為什麼一年之中都沒有融化的時候呢?這又是一個謎。
神秘的無雪幹穀地區吸引著無數的科學家,這一道道難題何時才能解開?盡管目前尚無結論,但科學家們探索的腳步是永不會停止的,終有一天它們的廬山真麵目會呈現在世人的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