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海底世界
如同陸地上一樣,海底世界有高山,有平原,還有深溝峽穀。這個世界並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表麵看起來平緩和寧靜,相反卻是地球上最活躍最動蕩不安的地帶。地震、火山活動頻繁,形成高山峻嶺,隻不過一切都掩蓋在海水之下進行而已。
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形態雖然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大陸架,大陸坡,島弧海溝,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底山脈)幾個部分組成。
我們平時所看到的海岸線並不是大陸與海洋的分界線,實際上,在海麵以下,大陸仍以極為緩和的坡度延伸至大約200米深的海底。這一部分就是大陸架——被海水淹沒的濱海平原,這裏成為海洋生物的樂園,可以發現許許多多的海洋動植物在此處安居樂業,繁衍生息。
大陸架以下,是大陸架向大洋底過渡的斜坡,坡度陡然增大,一般為3~4度,有的甚至超過10度,水深急劇增加,一般為200~2500米。這就是比較狹窄的大陸坡,它的底部才是大陸與海洋的真正的分界線。
超過大陸坡,就是深邃的海溝或島弧——海溝係。在此處,大洋板塊俯衝到大陸板塊以下,交錯地帶形成了“V”形的海溝,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與相鄰的島弧構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高度差。例如秘魯-智利海溝深8000米,其背靠的安底斯山海拔6500米以上,它們之間的交差為14500米,若不是被海水覆蓋,這將是最雄偉壯觀的景象!
這一帶由於地處兩個板塊的邊緣,故地震、火山活動頻繁發生,跨過海溝再向海洋深處,就到了廣闊無垠的大洋盆地。其深度在2500~6000米之間,大部分是深海平原,麵積占海底總麵積的77%,遼闊平坦,但景色無奇。在平原的周圍,分布著綿亙千裏的海嶺,陡峭的海山峰和光滑如刀削的平頂山,其中還有深海穀,斷裂帶和海槽等,海嶺和海山皆因火山組成,海山甚至可以露出海麵成為島嶼,如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島。
再深入洋底,就來到了洋中脊,與一般海嶺不同,他們是海底擴張的中心。而且洋中脊是一個世界性體係,橫貫各大洋,從北冰洋開始,穿過大西洋,經印度洋,進入太平洋,逶迤連綿約七萬餘公裏,就好像是大洋的脊梁,任何一條陸地山脈都不能與之相媲美。
各大洋洋中脊的位置均不相同,大西洋中脊貫穿大洋中部,與兩岸大致平行(中脊各稱由來),中軸為中央裂穀分開,兩側內壁陡峻,兩峰嶙峋,蔚為奇觀;印度洋中脊猶如“入”字分布在大洋中部;太平洋中脊位於偏東的位置上。三大洋中脊在南部相互連接,而北端卻分別伸進大陸。
這就是海底世界的地貌的一般特征,但各大洋又有各自的特點。像世界大洋海溝共有25條之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有20條,形成太平洋火環。海山峰也主要位於太平洋海域,那裏的海底火山有10000座之多。在那幽暗深邃,溝壑縱橫的海底充滿著令人驚歎的奇觀。
合理開發海洋資源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曾經這樣說過:“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於海上。”一方麵,這告訴我們,國家的興衰與海上軍事力量息息相關,海興則國強,海衰則國弱。另一方麵,世界上多數沿海地帶因國際交流之便而成為經濟、科技和文化中心,世界上3/4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集中在沿海地區,海洋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也起著巨大的作用。海洋是貨物與商品運輸的主要載體,也是地球物質資源最豐富的寶庫。海洋資源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藍色海洋將是未來人類生存所需的食品生產基地、原料供應基地和生活發展空間,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海洋被稱為“藍色的國庫”,目前來看,可供開發的資源包括以下種類:
(1)海洋化學資源:工業用冷卻水源、食鹽等各種鹽類、淡水、溴等。
(2)海洋生物資源:魚、蝦、貝、藻等。
(3)海洋礦產資源:①大陸架:石油、天然氣、煤、硫、磷;②濱海砂礦:富含砂、貝殼等建築材料,金屬礦產;③海盆:深海錳結核。
(4)海洋能源:潮汐發電、波浪發電。
(5)空間資源:①交通運輸:海港碼頭、海底隧道、海上橋梁、海底管道、海上機場;②生產空間:海上電站、工業人工島、海上石油城、海洋牧場;③通訊電力輸送空間:海底電纜、海底光纜;④儲藏空間:海底貨場、海底倉庫、海上油庫、海洋廢物處理場;⑤文化娛樂設施空間:海洋公園、海濱浴場、海上運動區。